【写在前面】
在城市的缝隙间奔跑,用车轮丈量时间的重量,外卖骑手,是数字经济时代最忙碌的人,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人。
近期,六盘水市委社会工作部以“融入式调研、体验式服务”为路径,工作人员化身骑手,下沉一线,体验算法倒计时下的奔跑,倾听新就业群体的真实心声。
一场沉浸式体验,触摸到三重现实:
算法的冷逻辑,需要被温柔修正;
“自由”的表象,掩映着孤独与无依;
城市的高效运转,离不开理解与共治。
从体验到思考,从发现问题到寻求方法,这场调研,让我们看见劳动者的坚韧,治理者的共情,也看见一座城市发展背后的温度。
那是一个寻常的中午。
因为保安不让骑手骑车进小区,袁帅被迫步行送餐。十五分钟的来回,袁帅眼睁睁看着订单超时却无能为力。
就在他走出小区门口时,又有一位骑手小哥因为同样的原因与保安争执。“这个小区太大了,走路送餐至少十五分钟,这单超时,后面两单也要跟着超。”小哥万分无奈,但也只能继续步行。
袁帅送外卖的日常。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六盘水,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老旧小区多、新老物业交错。为了节省时间,骑手直接骑车进入小区,引发人车分流的争议;有的骑手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停车位,只能把电动车临时停在车行道边,引来喇叭阵阵……多重因素叠加,让“最后一百米”的送达成为骑手最头疼的难题,也成了城市治理的“堵点”。
如何让城市既有秩序,也有温度?袁帅把问题带回,六盘水市委社会工作部给出答案——以“党建统领+行业协同”为抓手,把一个个治理难题转化为共治议题。
行业管理部门牵头,街道、社区党组织纷纷“上场”,小区、商场、楼宇、医院、学校被纳入协同网络,重新划定出入通道、明确通行规定,并第一时间向新就业群体公开。安全与便利不再对立,城市在调整中学会了“留出一点空间”。
骑手在驿站学习。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这一过程中,治理的语态也悄然发生变化。住建、交通、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定期召开“政企恳谈会”“小哥说治理”等协商会议,让骑手、物业、企业都能“有话当面说”。矛盾不再堆积在窗口,诉求也不再淹没在后台。
平台企业也在主动靠前。一些外卖平台上线“匿名吐槽二维码”,骑手扫一扫即可反映问题。今年以来,平台通过该渠道已解决问题18条,让“吐槽”变成推动治理优化的“动力”。
而这一切,正汇入六盘水全市友好场景建设的52条措施之中。从完善出入管理、规范停车设置,到优化物业服务、改善休息环境,一项项举措精准落地,“进门难、停车难”的堵点正被一点点打通。
骑手参与社会治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与此同时,一场更具温度的行动也在展开。
六盘水全面推进“暖蜂驿站”全域布局,对工会户外劳动者驿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功能优化,在骑手、司机集中区域推进“驿站开门行动”,配备冰箱、微波炉、应急药箱、充电设施等标配。184个户外劳动者驿站、224个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全部向新就业群体开放。
全市建立起“两新工委办实事”制度,聚焦法律援助、技能培训、子女就学等高频需求,提出办实事项目清单91项,帮助874人缴存住房公积金,为3400人免费体检,保障2万余名从业者子女享受随迁就读政策。
袁帅与骑手交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些细微的举措,渐次落进了骑手们的日常。
晚高峰的最后一单,袁帅接到一个特殊的备注:“麻烦放门口,老人手脚不便,敲门请多等一会。”
敲响房门,袁帅站在门口,等了近十分钟。
门开的一刻,一位撑着助步器的老人接过物品,递给袁帅一瓶水:“小伙子,耽误你时间了。”
袁帅送外卖的日常。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那瓶水,比我喝过的任何水都更温暖,暖进了我的心里面。”那一刻,袁帅明白,也许“关心关怀新就业群体”的答案,在每一次理解、每一分善意、每一滴汗水里,已经有了回应。
系列稿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编辑 谢勇勇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