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去年年底,公司年会上老板说了一句:“AI要改变营销。”当时台下掌声挺热烈,我心里却有点发虚。毕竟我算是一个从传统广告一路做到市场总监的“老营销人”,也会用GPT写方案、用Midjourney出图,但总觉得自己跟“AI营销”这事儿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摸不着。
有一阵子,我甚至觉得AI就是个噱头,帮我写个文案、出点脑洞挺好,但真要落到实处,好像也没法替代团队。直到有次我们策划一个新媒体活动,客户一句话问我:“能不能用AI帮我们定制一个更符合目标人群的内容方案?”我愣了两秒,那一刻突然意识到——如果我再不懂AI的底层逻辑,可能真要被年轻人超车了。
后来我在网上搜到“小灰熊大模型”的系统课。看介绍是L1到L4的直播体系,从Prompt、RAG、Agent再到模型微调。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犹豫,怕自己听不懂,但试听课上老师讲得特别接地气。她说:“AI不是取代营销人,而是帮营销人更快地理解人。”我一下就被戳中了。于是就咬咬牙报了名。
刚上课那几天真挺紧张的。班级群里不少学员都是程序员、算法工程师,我一个做市场的,说实话压力挺大。第一节课讲Transformer原理,我听得脑袋嗡嗡的。但老师很会举例,说模型的注意力机制就像一个资深营销人,在看海量信息时能迅速抓住关键词。这个比喻我一下就明白了——原来AI学习语言的方式,其实跟营销抓用户心理的逻辑差不多。
到了做RAG项目那一周,我的脑子彻底开窍了。老师教我们怎么让大模型结合自己公司的资料做定制回答,我灵机一动,把公司过往的广告脚本和品牌手册全塞进项目里。结果当我问AI:“我们品牌2023年的主打调性是什么?”它居然准确回答:“温度感与自我表达。”我当时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不就是我们品牌去年全年的核心主张吗?那一刻我真的第一次感受到,AI不只是个工具,它能记住品牌的“灵魂”。
最让我震撼的是Agent那部分。我们跟着老师做了一个“AI策划助手”。我试着输入:“帮我策划一个母亲节活动。”它自动分析目标、生成创意主题、列预算表。十分钟不到,我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营销策划案。要知道,之前我团队三个人得忙两天。这种效率提升不是夸张,是革命性的。那晚我激动得睡不着觉,心想:“这玩意儿,真的能改变整个行业。”
慢慢地,我开始把课上学到的东西带回公司。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灰熊AI实战组”,统一用Prompt模板做文案初稿、AI做脚本和图像生成。团队刚开始还挺抗拒,觉得“AI哪懂创意啊”。结果三周后,他们发现AI不仅不拖后腿,还能帮他们快速产出方向,大家都开始主动研究怎么写更好的Prompt。那种学习氛围,是我做市场十年来第一次见到的。
三个月的课结束那天,我有点舍不得。以前我觉得学习AI对我来说太技术了,现在反而觉得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刚入行时的兴奋感。那种“哇,原来还能这样做”的感觉,久违了。
我现在经常跟同行说,AI不会让我们失业,但不会用AI的营销人,迟早被会用的取代。而我庆幸,我在小灰熊大模型,赶上了这个时代的风口,也找回了对创意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