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落幕。来自重庆的32岁博士后周陈一牵头的研发团队,提出了多维联动的城市轨道机器人装备体系斩获金奖。
他们研发的机器人可以在地铁隧道内进行巡检,就像一个“智能医生团队”,让城市轨道隧道拥有“千里眼”“顺风耳”,可以有效地解决沿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因海水侵蚀与列车振动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
10月30日,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返渝后的周陈一,听他讲述项目获奖背后的故事。
接受采访时的周陈一
研发智能感知与预警机器人
让地铁隧道有了“智能医生团队”
“我们参与的是揭榜领题赛的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赛道,需求由深圳一家公司提出。深圳作为典型的滨海城市,其城市轨道交通长期面临海水持续侵蚀结构、地铁列车高频强震造成损伤等难题,我们正是瞄准这些痛点,主动响应了需求。”10月30日,谈及自己的参赛项目,周陈一向上游新闻记者道出了参赛初衷。
今年32岁的周陈一,是由招商局交通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与重庆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今年5月,看到深圳的需求时,周陈一第一反应是:自己深耕交通智能监测领域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或许能成为地铁隧道领域的帮手。
在他的牵头下,由招商交科与北京交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组建的研发团队,提出了多维联动的城轨隧道机器人装备体系,为解决滨海城市的地铁运营因海水侵蚀与列车振动而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提供全新的技术方案,展示了未来滨海环境隧道智能运维的新图景。
招商交科已在隧道中应用的隧道结构巡检机器人
“通常情况下,城市轨道的检修师傅需在运营结束后,也就是凌晨1点到4点进行‘摸黑作业’,不仅工作强度大,还存在安全风险。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能否用机器人提升巡检效率?在这样复杂且受限的环境中,如何通过机器人巡检,既提高效率又规避风险。”周陈一介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团队研发的这套方案,如同为隧道组建了一支“智能医生团队”。
“我们研发了四套装备,也就是四种不同类型的智能装备。”周陈一向记者逐一介绍,其中一款是“广域光纤实时探测系统”。“这套光纤就像一根琴弦,安装在隧道壁上。当隧道结构出现异常时,列车驶过就像有手拂过琴弦,光纤会产生异常‘回响’。我们通过解析这些‘回响’,就能确定结构异常的大致位置,这相当于在地铁正常运营状态下完成初检。”
周陈一表示,初检之后,“激光台车”便会登场。它能在移动过程中,精准重构周围隧道结构的几何状态与表观损伤,代替人工完成细节巡检,就像一台“移动的听诊器”。
周陈一在项目路演现场
土生土长重庆人选择回乡深耕
曾参与港珠澳大桥智能运维
团队研发的这套方案,为隧道组建起“智能医生团队”,而每一款装备的背后,都凝结着周陈一与团队多年来的技术积累,藏着无数个熬夜攻关的日夜。
“小时候总爱折腾机器人,觉得特别神奇。” 周陈一的“机器人情结”早在年少时便已扎根,这份对“机械智能”的好奇,成为他学业路上的“指南针”。
后来,他考入华北电力大学,打下扎实的工程学科基础,随后又考入北京交通大学,从硕士读到博士,始终深耕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期间,他主攻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分析方向,在长期科研实践中,不仅参与了交通基础设施健康智能监测的前沿研究,还积累了大量的一线工程经验。
周陈一在港珠澳大桥项目现场
也正是从这时起,他开始思考:如何用智能化手段助力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减少人工巡检繁琐的工作量与安全风险。“博士阶段每一次工程现场测试、结构数据采集、监测模型优化,都为后来的研发打下了基础。”周陈一回忆,他与同门曾连续数十次深夜随一线工人在北京地铁中开展测试,被新闻报道为“京城地铁的守夜人”。现场试验的辛劳加深了他研发智能监测技术与装备的决心,一线积累的经验后来都成了他开展研究的“宝贵素材”。
毕业后,周陈一没有停下深造的脚步,选择以博士后身份继续探索,在招商局交通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与重庆大学的联合培养下开展研究。他曾深度参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安全监测和智能运维,在项目现场驻点半年,成功完成了台风“苏拉”过境后的沉管隧道结构风险评估,也是在这些项目中,他逐渐积累起经验。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谈及回到家乡深耕的原因,他说,“重庆对科研人才的支持很实在,无论是项目经费支持,还是技术交流平台搭建,都给了年轻人充分的机会。”未来,他希望与团队持续深耕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领域,将重庆方案带向更多城市,让智能装备在更多工程中发挥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