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说杨振宁,全国人都知道,这位物理界巨匠,就是传奇本身。
可要是随口问一句:“你知道杨振宁还有个弟弟吗?”十个人八个会愣住。
其实杨家兄弟,不止一个顶流,杨振汉也是个“被埋没的高手”。
这事放在网上就炸开锅了,网友们都说:“以后杨氏家族的牛气,不能只认杨振宁一个人。”
很多人以为,杨振汉是不是因为哥哥太耀眼,自己只能当背景板?
真不是,杨家的故事要从那个清华园小楼说起。
你想象一下,上世纪初的清华园,随便一进门,碰到的都是顶级数学家、物理大师。
杨家父亲杨武之,学数学的,交友圈子不是华罗庚就是陈省身。
家里孩子耳濡目染,学霸基因直接拉满。
杨振宁从小物理公式不离手,走的是学术天才路线。
可是杨振汉呢,人家不走寻常路,专爱动手,见到机械就忍不住拆一拆,恨不得把家里钟表都拆成零件研究个透。
你以为这样的小孩只是调皮?
实际上,这就是工程师的雏形。
他不爱物理、不钻数学,但就对机械死磕到底。
他们兄弟成长的环境有多卷呢?
能在“西南联大”困难的草房里不受影响,硬生生啃完了学业。
那时候日子艰难,大雨天漏水,老师讲课得和雨声抢时间。
可杨振汉、杨振宁,一个泡在物理理论里,一个钻机械图纸,愣是没被环境打败。
后来家里搬到上海,住进了花园洋房。
想想那个年代,能有这样条件,还能保持对技术的热情,这已经很难得了。
杨振汉21岁从上海交大化工机械毕业,正赶上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
那会儿国家急需技术人才,杨振汉几乎没考虑,直接进了北京冶金部设计岗位。
刚开始他就是个普通技术员,天天和钢铁设备打交道。
结果十年后调回上海柴油机厂,他的人生轨迹陡然加速——从技术副主任一路做到厂长。
这厂子当时濒临倒闭,设备老化,工人们都觉得没救了。
杨振汉一上任,没坐办公室,直接扎进车间,和工人一起干,自己带头改设备、画设计图。
没人想到这个“拆钟表长大的”技术男,愣是把一个快关门的老厂改造成了高效率的现代化产线。
后来他还被选为全国科学大会代表,站在一群科技大牛中间交流经验。
他其实一直在低调做事,很少主动宣传自己。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杨家兄弟虽然行业不同,但感情一直很深。
杨振宁从海外探亲,专门买了两辆香港自行车想送弟弟妹妹。
杨振汉一看乐了,说这车本来就是上海产的,从香港买回来还贵两倍。
网友都笑,“学术大哥生活不精明,弟弟更接地气。”
时间来到八十年代,上海刚刚改革开放,各种新事物都在试水。
谁能想到,杨振汉成了上海开路先锋,外经贸委主任,手里的事情全都是第一次。
他最大的功绩,是亲手创建了上海航空公司。
以前坐飞机,只有国家运营的几条线。
杨振汉就是那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硬是拉团队、跑政策、找资金,把商用航空公司做了出来。
后来引进外资项目,也是他带头搞的。
现在上海人能享受这么多便利,他也算有一份大功劳。
老一辈人都说,杨振汉身上有种“敢闯敢干”的劲头。
其实这才是中国科技发展最需要的品质。
杨振宁是物理界的顶梁柱,可杨振汉是实业界的“拼命三郎”,没有他的这些努力,很多产业链都不会这么快起来。
去年杨振宁去世,杨振汉九十多岁还专程赶回北京见哥哥最后一面。
他回忆说,“哥哥曾经告诉我,中国终于看到曙光了。”这两兄弟,一个在国际物理舞台写下中国名字,另一个在祖国实业前线硬是杀出血路。
其实我们普通人,也许一辈子都没法成为杨氏家族那样的“学霸定制款”,但他们的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还是那股“为梦想死磕到底”的劲。
说到底,谁更厉害,其实不重要。
一个靠知识拓展中国的边界,一个用技术和行动把祖国的现实一点点改变。
现在回头看,杨氏兄弟其实都是中国人的骄傲。
下次有人提起杨振宁,别忘了顺带一句:“他弟弟也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