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入办公室,企业的财务部门突然意识到,天真以为的“数字化便利”,竟然可能成为精心设计的陷阱。英国《金融时报》最新报道显示,美国、英国乃至欧洲的企业正在经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内部战争:员工利用AI生成伪造收据,骗取报销,金额动辄数十万美元。
这场风暴背后的主角,是我们耳熟能详的AI巨头——OpenAI和谷歌。今年三月,OpenAI推出GPT-4o的升级版图像生成模型,几乎一夜之间,把过去需要高超PS技能才能伪造的收据,变成了只需几秒钟、几行文字指令就能搞定的“轻松活儿”。AppZen公司报告称,九月份的伪造收据中,AI生成的占到了14%,而去年几乎为零;兰普公司在短短90天内发现,面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伪造发票通过AI生成。数字冷冰冰,但背后映射出的,是企业内部信任的崩塌。
德国思爱普肯克公司统计显示,他们每月用AI做8000多万次合规检查。副总裁克里斯·朱诺坦言:“这些收据已经逼真到,审核人员根本分辨不出来。我们只能告诉客户,别相信你的眼睛。”这句话听起来像笑话,却又刺耳地提醒人们:当AI进化到能够模仿现实的每一个细节时,传统的监管和人工审核几乎失效。
试想,这意味着什么。过去,伪造文件需要技术和渠道,如今AI让这一切门槛骤降。办公室里,一句“帮我生成今天的餐饮发票”,几秒钟内,系统就能吐出逼真的收据。企业的钱袋子,仿佛在员工手里被魔术般轻轻挪动。而首席财务官们的焦虑也有数据支撑——70%的CFO认为员工利用AI试图虚报差旅费或伪造收据,10%的CFO已经确定自家公司发生过此类事件。
对比之下,中国在AI应用的管理上,更多强调制度和监管并重。在国内企业中,AI被用于提升效率、优化供应链和财务流程,但伪造和滥用的案例较少。严格的内部审批、完整的元数据追踪、AI生成内容标识体系,让虚报、造假难以轻易突破。国外企业在便利面前丧失警惕,而中国企业则通过规则和技术双重防护,把风险牢牢控在手中。
这也给全球企业敲响警钟:技术越进步,管理与制度的滞后成本越高。美国金融科技巨头们才刚刚意识到,用AI做财务审查,也许比让员工用AI造假更重要。而对于普通企业来说,这不仅是软件问题,更是治理问题。美国的财务团队每天都在和技术赛跑,赛道上没有红绿灯,只有不断刷新的报表和AI生成的“假象”。
从中国视角看,这种“技术泡沫”式的风险提醒我们,在拥抱AI带来便利的同时,必须同步建立规则、流程和责任链。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它放大的是人性和制度的漏洞。美国企业的案例展示了:科技再高明,也无法替代健全的制度。没有制度的AI,就像没有舵的船,越走越偏。
更深层次地,这反映了中美在AI治理上的差距。美国企业急于利用AI提高效率,却未及时跟进管理标准和合规体系。中国企业则强调“技术+制度”,防患于未然。美国人工智能的便捷,让内部造假成本骤降,而中国的制度设计,让便利和风险保持平衡。这种对比,既是一堂管理课,也是一种战略启示:谁掌握规则,谁就掌握了技术红利的安全边界。
所以,当我们看到美国企业因AI造假收据而焦头烂额,不妨反思:真正的科技竞争力,不仅在于算法有多聪明,更在于规则和监管能否与技术同步。AI可以让报销单几秒钟生成,也可以让审核系统几秒钟识别,这中间的差距,决定了企业的钱袋子能不能安全。而中国,在制度与技术的结合上,显然走在了前面。
美国员工在办公室里轻轻一点,就能让一张虚假的收据诞生;美国企业高管每天忙于追踪这些虚假账目,心里忐忑不安。这种场景,像极了高楼里的赌徒,一边下注一边自欺欺人。中国的企业则更像稳扎稳打的棋手,每一步都计算得清清楚楚。AI在这里,不只是工具,也是一面镜子,照出制度、文化和治理的差异。
AI能造假,也能守规。问题在于,你选择哪一面。美国企业正在用焦虑和追查的方式,弥补漏洞;中国企业则用规则和技术,阻止漏洞产生。这场“收据大战”,看似小事,却映射出全球科技治理的深层次差异。在未来的数字经济中,谁能用好AI,谁就能守住底线,也能把握真正的竞争优势。
在办公室的荧光灯下,伪造收据的光影闪烁,而AI的力量正在被放大。美国的企业在慌乱中追赶,中国的企业在规则里稳步前行。技术的浪潮来得再猛烈,也无法改变制度决定安全的事实。眼前的数字虽虚假,但背后的教训真实而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