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和法国交界的侏罗山地下100米处,藏着人类造过的最“笨重”的科学仪器,大型强子对撞机。
这条周长27公里的环形隧道里,9000多根超导磁铁牵引着粒子以接近光速碰撞,为了它,人类花了50多亿瑞士法郎,集结了100多个国家的上万名科学家。
可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们干了件颠覆行业的事:他们在实验室的桌子上,用一个小小的分子装置,完成了原本只有这种巨型对撞机才能做的核物理实验,相关成果还登上了《科学》杂志。
电子当信使,分子里藏着核密码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动辄几公里长、百亿级造价的对撞机,怎么可能被“缩”到桌面上?这就得说说麻省理工团队找的“秘密武器”,一氟化镭分子。
这种由放射性镭原子和氟原子组成的分子,看似普通,实则是个天然的“微观对撞机”。
负责这项研究的是麻省理工托马斯·弗兰克物理学副教授罗纳德·费尔南多·加西亚·鲁伊斯,他和团队发现,镭原子的电子有个特殊本事:在特定条件下,它们会像勇敢的“侦察兵”一样,短暂穿透原子核,钻进质子和中子的“地盘”。
更关键的是,这些电子还能全身而退,重新回到原子轨道上,而返程时,它们身上就带了原子核内部的“情报”,也就是能量变化信息。
别小看这些能量变化,里面藏着原子核的核心秘密。
研究人员用精密的激光光谱技术“解读”这些信息,就像给原子核做“CT扫描”。
当激光照射一氟化镭分子时,电子会吸收特定频率的光子“跳级”,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会留下微小的能量偏移。
通过分析这些偏移,科学家就能推断出原子核的结构,甚至重构出内部的磁场分布,这可是理解核结构的关键数据。
更绝的是,这个“微观对撞机”完全不用像LHC那样搞复杂的地下隧道和超导磁铁。
一张普通的实验台,加上激光光谱设备,就能让电子乖乖当“信使”。
对比一下就知道有多颠覆:LHC要靠两束高能质子对撞才能撞出核信息,而新方法只需要利用分子里的天然电子,成本和复杂度直接降了好几个量级。
宇宙为啥全是物质?梨形原子核藏着关键线索
如果说把对撞机“缩微”已经够震撼,那这项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关乎宇宙的起源,为啥我们的世界里全是物质,反物质却少得可怜?
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宇宙大爆炸时应该产生了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
这俩东西像天生的死对头,碰到一起就会“同归于尽”变成能量。
可现实是,宇宙里到处都是星星、行星这些物质,反物质却难觅踪影。
要是当初真的等量产生,现在的宇宙早该变成一片能量海洋了。
这个“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的谜题,困扰了物理学家几十年。
而麻省理工的团队之所以盯上一氟化镭分子,关键就在于镭原子核的特殊形状,它不是常见的球形或椭圆形,而是罕见的“梨形”。
这种不对称的结构,就像一个“信号放大器”,能把那些微弱的“对称性破缺”效应放大好几倍。
所谓“对称性破缺”,简单说就是宇宙诞生时,物质和反物质没按“规矩”对等出现的现象,正是这种偏差,才让物质最终“战胜”了反物质。
加西亚·鲁伊斯就指出,镭核的不寻常结构是天然的“对称性破缺探测器”。
以前,科学家得靠LHC这样的巨型设备撞出线索,还常常因为信号太弱抓不住;现在,通过观察一氟化镭分子里电子的能量变化,就能直接捕捉到这些微妙的信号。
要是能证实这些信号确实来自对称性破缺,那就能为解开宇宙物质主导之谜提供实打实的实验证据,甚至可能完善我们现有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不止看结构,还能画“磁场图”
传统实验的短板除了瞄准宇宙级谜题,这项技术还解决了核物理研究的一个老难题,怎么精准测量原子核的“磁场地图”。
原子核里的质子和中子都带着磁性,它们的排列方式就像核内部的“磁场密码”,直接关系到核结构和核反应的机制。
以前测这个“密码”,得靠高能散射实验: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再通过粒子的反弹轨迹反推磁场分布。
这种方法不仅设备复杂,还得做海量计算,更麻烦的是,很难拿到原子核局部的精准信息,就像想画一幅精细的地图,却只有模糊的卫星图可用。
新方法就不一样了,它靠电子的“亲身经历”来获取信息。
那些穿透原子核的电子,在和质子、中子的磁性相互作用时,能量会发生特定的变化。
研究人员通过激光光谱技术捕捉这些变化,再结合理论计算,就能像描图一样画出原子核内部的磁场分布,连局部的细微特征都能看清。
实验结果已经证明,一氟化镭分子对镭核的磁化分布特别敏感,简直是为这项测量量身定做的“工具”。
目前,团队已经计划用这个技术,首次精确绘制出镭核的完整磁分布图。
这可不是简单的“画图”,它能帮物理学家验证现有的核物理理论,甚至可能发现以前没预料到的核结构特征。
结语
其实仔细想想,这项突破的意义早就超出了“省成本、缩体积”的范畴。
它相当于给核物理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以前大家总觉得,研究亚原子世界就得靠“越大越强”的对撞机,可麻省理工的团队证明,“小巧精准”也能走通,甚至能摸到巨型设备碰不到的领域。
要知道,LHC这样的巨型对撞机不仅造价惊人,维护起来也费劲。
2022年它重启前,光维护升级就花了3年,而未来计划建造的“未来环形对撞机”,周长要到100公里,造价至少210亿欧元,还引发了科学界对“性价比”的争论。
相比之下,桌面级的分子探测技术不仅成本低,还能快速调整实验条件,让更多实验室有能力开展高端核物理研究,不用再挤破头等着用巨型对撞机的“档期”。
加西亚·鲁伊斯和他的团队也没想到,当初选择一氟化镭分子做实验时,会带来这么大的连锁反应。
从电子“信使”到梨形原子核,从磁场分布图到物质反物质之谜,这些看似零散的发现,正在拼凑出核物理研究的新图景。
未来,随着技术的完善,说不定科学家还能把这种方法用到其他元素的原子核上,探索更多亚原子世界的秘密。
到那时候,我们或许不用再依赖地下的巨型隧道,就能在实验室的桌面上,读懂宇宙诞生的密码。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麻省理工实验台上,那些不起眼的一氟化镭分子,和那些钻进原子核的“电子侦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