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早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它有个小短板 —— 太阳落山或遇到阴天,发电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而热能存储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让太阳能发电变得灵活又可靠。
聚光太阳能(CSP)系统的核心逻辑很简单:用反射装置把太阳光线集中到接收器上,转化成热能后,既能直接用来发电,也能储存起来留到需要时用。这种“可调度”的特性,让清洁能源真正具备了稳定供电的能力。
自1985年以来,CSP业界已经测试并落地了三种成熟的热能存储技术,每一种都有自己的适用场景和优势。
双罐直接系统:简单直接的“能量搬运工”
这种系统的设计特别直白,收集热能和储存热能用的是同一种流体。
工作时,低温罐里的流体先流到太阳能集热器或接收器中,被阳光加热到高温后,再送到高温罐储存;需要发电时,高温流体流经热交换器产生蒸汽,推动发电设备运转,降温后的流体则回到低温罐,完成一次循环。
早期的抛物线槽式发电厂 (such as Solar Electric Generating Station I,美国的太阳能发电站 I和at the Solar Two power tower in California,太阳能二号发电塔)都用了这种系统。其中槽式电厂选矿物油当传热和储存流体,太阳能二号则用了熔盐。
双罐间接系统:灵活适配的“分工能手”
它的工作流程和双罐直接系统基本一致,核心区别在于“传热”和“储热”用了两种不同的流体。
这种设计主要针对那些传热流体价格高,或者不适合长期储存的电厂。系统会多装一个换热器:高温传热流体先通过换热器,把热量传递给储存流体,加热后的储存流体送入高温罐;而降温后的传热流体则回到集热器重新加热。发电时,高温储存流体再通过热交换器产生蒸汽,流程和直接系统相同。
不过多一个换热器,也会让系统成本稍微增加。西班牙的很多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厂都采用了这种系统,美国也有好几座槽式光热发电厂计划使用,它们大多用有机油做传热流体,熔盐做储存流体。
单罐温跃层系统:省钱高效的“空间利用大师”
和前两种双罐系统不同,它只需要一个罐,里面装着固体介质(最常用的是硅砂),热能就储存在这些介质里。
罐内的介质始终是一部分高温、一部分低温,中间靠一层 “温跃层”(也就是温度梯度层)隔开。储存热能时,高温传热流体从罐顶部流入,低温流体从底部流出,温跃层会慢慢向下移动;需要发电时,反转流体流向,温跃层向上移动,释放出储存的热能来产生蒸汽。罐内流体的浮力效应会让热分层更稳定,能很好地维持温跃层的状态。
只用一个罐的设计,能比双罐系统节省不少成本。之前的Solar One电塔就演示过这种系统,当时用蒸汽做传热流体,矿物油做储存液。
这些蓄热技术的不断成熟,让太阳能发电摆脱了 “看天吃饭” 的局限。未来随着技术进一步优化,清洁、可持续的太阳能,会更稳定地走进千家万户,为我们的绿色生活提供更坚实的能源支撑。
原文:
https://www.energy.gov/eere/solar/thermal-storage-system-concentrating-solar-thermal-power-basics
翻译:董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