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念食品生产车间。

鹏辉大圆柱电池畅销海内外。

十三香智能化生产线。

中国药谷外景。本版图片均为 弓华静 摄

□本报记者 刁良梓 刘晓波
居华夏之中,能否成为发展的中流砥柱?驻马店的答案,写在了“一粒粮”的增值传奇与“一剂药”的创新突破里。
它守的是农业的“根”与传统的“稳”——突破238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6届不懈坚持的农洽会,是它最深厚的底色。
它追的是未来的“光”与新兴的“潮”——100亿元年产值的电子信息产业、27.8GWh的新能源电池产能、1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是它最鲜活的亮色。
当“数智”为传统产线注入灵魂,当“绿意”在制造脉动中拔节生长,一场动能转换、结构向优的深刻变革,正让这片土地崛起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把视野拉长到整个“十四五”,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年提升,从全省中下游提升至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工业投资增速始终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驻马店在河南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愈加凸显。
1“一粒粮”的增值传奇
农业是传统农区驻马店的底蕴,如何做大做强农业?驻马店的选择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连续26届举办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借助这一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5A级展会,吸引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来驻马店投资兴业。
建设全国首个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从“办会”到“建园”,越来越多的食品龙头企业选择来这里安营扎寨。
走进今麦郎(遂平)食品产业园方便面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飞速运转,经过和面、熟化、压延、拉伸、油炸、风冷等工序,一块块色泽金黄、麦香四溢的方便面饼在生产线上迅速成型。“今麦郎选择布局遂平,正是看中了遂平县发展食品加工主导产业的清晰定位、丰富资源、优势集群,以及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今麦郎(遂平)食品产业园负责人展坤鹏说。
不止今麦郎,王守义十三香生产的调味品香飘万家,致力打造全球最大的香辛料生产基地;思念食品新基地,建成亚洲最大的立体冷库,年产速冻食品35万吨;金玉锋大健康生物产业园,每年可加工转化玉米600万吨,生产淀粉、胚芽油、氨基酸、维生素B12等产品19种,实现了将一粒玉米“吃干榨净”。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驻马店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增值大文章,构建了出田间、进车间、到餐桌的优质农产品供应体系。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00多家,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达2380亿元,锻造成全省万亿级产业之一现代食品产业的“中”流砥柱。
昔日“中原鞋城”实现新突围。汝南中杰鞋业三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产高端运动鞋2000多万双、年产值达200多亿元。
平舆户外用品让“休闲风”长红。泰普森、永强等户外休闲领军企业带动效应凸显,规上企业达170多家、专业园区达20多个,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达80%以上。
装备制造异军突起。全国每销售20台半挂专用车就有一台产自驻马店,驿城区中集华骏半挂车产量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西平金凤牧业农牧装备出口欧洲填补我国空白。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驻马店市副市长孙继伟表示,未来驻马店将围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服装制鞋等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动能转换,迸发新活力。
2“一剂药”的创新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些年,新兴产业蔚然成势,正在改变驻马店农字当头的固有印象。
天方药业螺旋霉素系列产品国际领先,二甲双胍等产品稳居国内市场第一;华中正大金霉素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立诺制药头孢系列产品产量全国第一……一个个“第一”、一项项“领先”,重塑全国生物医药版图中的驻马店标识。
驻马店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非“无中生有”。
有基础、有优势。地处南药北移、北药南栽的过渡地区,驻马店是豫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全国中药材集散地。作为产粮大市、畜牧大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强大的农产品加工能力成为当地推动食药同源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
有平台、有支撑。全市生物医药领域已经打造了2个国家级、23个省级研发创新平台,与国内外40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拥有总面积8.7平方公里、常备工业用地6000多亩的省级医药化工园区,是东部生物医药产业转移的必由之选。
有模式、有机制。在中国药谷核心承载园区的超级工厂,“1系列共享配套设施+N个标准化生产车间”的“1+N”共享模式让企业“拎包入驻”。杭州东岸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如坦言,企业无需重复建设储罐、管廊、危化仓库等设施,节省约40%基建成本,由园区协助办理环评、安评等手续,大幅缩短了投产周期。
生物医药产业掘进千亿蓝海,电子信息产业让农区“长”出智造新城。
更精!位于泌阳县的河南二木智能有限公司全自动高频穿套管绕线机器人以头发丝七分之一的精度高效作业,仅需5秒便能完成一个高频变压器核心部件的生产,其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一半以上。
更省!鹏辉电源的工商业储能柜相当于一个大型充电宝,通过“谷充峰用”模式,每年能为企业节省电费近10万元。
更高端!联创宏声年产1000万件声学穿戴设备,服务于军工、航空航天等对品质要求极高的特殊领域。
一个个“小而精”的单项冠军,正以“燎原之势”筑起驻马店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全市电子信息企业增至400多家,总产值突破100亿元,新能源电池企业产能规模增至27.8GWh,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储能电池产业链。
向新求变。“十四五”时期,驻马店市培育壮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相继制定出台支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电池、高纯石英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兴产业厚积薄发、蔚然成势,积极谋划前瞻未来产业新赛道,扎实推进全市产业发展结构向优、动能向新。
3“一条线”的制造跃迁
制造业的跃迁,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科技赋能让产业向“数”向“绿”。
工厂化种菇定义农业新模式——
在确山县河南华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11层高的立体栽培架上蓝光闪烁,数以万计的金针菇栽培瓶整齐排列。
“每一簇金针菇的生长,都离不开一位无形的‘环境管家’。数字化系统精准调控温度、光照、湿度与空气质量,将所有环境参数设定在生长最佳区间,为金针菇量身打造出一个洁净、稳定的生长环境。”该公司业务经理别宇航介绍,通过智能化、标准化改造的工业化产线可实现全天候稳定生产,是传统农业的500多倍。
智能化产线塑造工业新场景——
焊花飞溅间,数据在跳动,中集华骏在“星链计划”牵引下重构产线,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人机协同的新场景成为常态。
借助“智能大脑”,整车自动打砂、上挂、电泳、烘烤、喷粉和再烘烤,高效又精准。“平均每20分钟就能有一台整车下线。”中集华骏厂长赵冲自豪地介绍。
“数”探转型路。驻马店获评国家5G工厂5个,国家“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1个,省级5G示范应用项目11个,省级5G全连接工厂9个,省级智能工厂22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90%。
产业逐“绿”行。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6家,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个,省级绿色工厂28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回望驻马店的实践,传统产业强基固本,新兴产业蔚然成势,制造跃迁向“智”向“绿”,高质量发展成色越来越足,当之无愧成为全省产业发展格局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