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时达 摄

第三代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生产线。

中国尼龙城一角。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平顶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尧山实验室外景。贾文冰 摄

秋日的平顶山白龟湖畔,风光宜人,市民姚书平用萨克斯演奏着悠扬的乐曲;不远处的尧山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加紧调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中试设备。
湖畔所见,有这座城市的当下美景,更有未来的无限风光。
白龟湖科创新城快速崛起,湖畔这片土地发生着深刻变化,不仅是生态福地,更成为创新高地,折射着一座煤城全新的发展态势。
“十四五”期间,平顶山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以中国尼龙城和白龟湖科创新城为牵引,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向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等七大产业集群升级,加速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步伐,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1.煤海崛起尼龙城
平顶山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凭借资源优势快速发展。但一“煤”独大,也导致平顶山产业体系形成偏粗、偏重等特点。
立足煤、盐等资源优势,平顶山近年提出建设“中国尼龙城”的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尼龙、全产业链、国际化、创新引领”四大战略,推动全市煤化工、盐化工、尼龙化工“三化一体”协同发展,一块块煤浴火重生,描绘出新的产业图景。
“十四五”期间,平顶山尼龙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22年,平顶山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尼龙城”。
平顶山市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政企联动,按照“一核两翼”的布局打造千亿级中国尼龙城,即以平顶山尼龙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现为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为核心,建设上游原料基地;以平顶山高新区和叶县产业集聚区(现为叶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为两翼,分别建设尼龙下游深加工基地和聚氨酯、PC原料及下游深加工基地,走出了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近年来,中国尼龙城坚持一体联动,实行产业统一规划、空间统一布局、项目统一调度、招商统一政策、基础设施统一构建、要素统一配置,持续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努力打造全球一流的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
目前,平顶山已经形成从上游的煤炭开采,到煤焦化工、尼龙原料,再到下游的尼龙聚合、改性、纺织、印染,以及聚氨酯、聚碳酸酯等全产业链条,形成了世界最完整的碳基尼龙化工产业链,中国尼龙城建设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十四五”期间,平顶山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尼龙产业发展大会,中国尼龙城知名度、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入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布的“绿色化工园区名录(2023年)”,这是自该项认定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唯一入选的化工园区。
今年6月,中国尼龙城再传喜讯,平煤神马集团研发的国内首套产能10万吨/年艾斯安装置正式投产,这标志着国内尼龙66关键原材料长期被“卡脖子”的局面实现重大突破,将有效保障我国尼龙产业链安全。
今天的平顶山,一块煤、一粒盐正蝶变为多种尼龙化工产品,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全市尼龙新材料产能突破300万吨,尼龙66工业丝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37%。尼龙66盐、尼龙66切片产能居亚洲榜首。
2. 湖畔迸发新动能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这是平顶山的一道必答题。“十四五”期间,平顶山坚定走好创新这个“华山一条路”,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3年8月,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总决赛开幕式上作专题推介时表示,“白龟湖科创新城建设是国之大者所系、省之要者所在、决胜未来所需”。
建设白龟湖科创新城,既是落实中央、省委重大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着眼加快“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建设现代化鹰城作出的重大部署,更是把握发展机遇、赢得发展先机、掌握发展主动的长远之策。
平顶山市围绕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鹰城特色,按照“一核两区、一环两带”空间格局,规划了59平方公里的白龟湖科创新城,着力打造“发展新高地、城市会客厅”。
“一核两区”即科创融合中心(花山智慧岛)和产教融合片区、智造融合片区,“一环”即将北部山体与南部白龟湖生态空间有机结合,“两带”为打造科教创新引领带和智慧产业集聚带。
围绕这一空间布局,该市以产业为牵引,打造“强支撑”;以人才为基础,筑牢“硬实力”;以山水为依托,扮靓“高颜值”;以服务为保障,擦亮“新名片”,聚力推进科创无界的创智之城、以教兴产的科教之城、产城融合的智造之城“三大片区”建设。
以高水平建设白龟湖科创新城为契机,平顶山深度融入全省科技创新布局,加快推动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
“十四五”期间,尧山实验室、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龙门实验室平顶山成果转化中心挂牌运行,平顶山智慧岛获省政府命名授牌,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实现研发平台全覆盖。完善“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创新型企业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省产业研发联合基金落地运行。
一项项创新举措扎实推进,一个个创新成果加速落地。己二腈、对位芳纶等生产上的一批“卡脖子”技术获得突破,开发出世界首批132毫米厚特种临氢铬钼钢,抗肺癌新药罗希替尼获国家发明专利,高压输变电、8N超高纯铜提纯等关键技术世界领先。
2024年年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88家,是5年前的2.45倍。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1%。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达297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2024年,平顶山共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13项。
3.强链壮群促转型
10月15日,在平顶山锦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卷卷洁白的锦纶丝线在织机上飞旋,将煤炭裂解出的己内酰胺转化为轻盈的布料。
谁能想到,白布的前身竟是黑煤?从一块煤到一根丝,这是平顶山从传统能源产业向“7群12链”产业体系跃进的缩影。
平顶山市把培育重点产业链群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抓手,坚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协同发力,立足平顶山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战略需求、长远发展,梳理确定了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数字经济、轻工纺织、绿色食品7大产业集群和尼龙、碳化硅、半导体等12个重点产业链,建立市级领导担纲的产业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完善“链长+专班”和“方案+图谱+清单”工作机制,明确支持政策措施,加快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2023年8月,平顶山出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2023—2025年)》,坚持聚企成链、聚链成群,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领域,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增优势,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集群及产业链规模能级。
平顶山发挥原材料产业基础优势,推动材料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材料之都”。深入实施“一转带三化”,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材料、装备、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链式改造提升,先进钢铁和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到400亿元、350亿元。
该市还无中生有、有中出新,积极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储能、特种工程材料等未来产业。碳新材料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高效单晶硅电池片等细分领域产能全国第一,人造特种石墨全国市场占有率70%。中宜创芯年产2000吨电子级高纯碳化硅粉体项目投产,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填补河南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领域空白。
“十四五”以来,平顶山“7群12链”加速成势,中国尼龙城年产值突破千亿元,尼龙新材料、新型电力装备和高纯碳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先进制造业和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被中国炭素行业协会授予“特炭之都”称号。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5年来,全市累计安排省、市重点建设项目1100余个,总投资超1.2万亿元,其中2025年收官之年安排27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35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较上年增长14%。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从“十三五”末的1个增加到5个,50亿元以上项目达21个,项目质量和规模实现双跨越。
一年又一年,一程接一程,接续奋斗中,梦想不断变为现实。
回眸“十四五”,展望“十五五”,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生态宜居为底色,平顶山将不断探索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努力从“黑色煤城”向“材料之都”“创新之城”跨越,书写更新更美的篇章。(河南日报记者 张海涛 河南日报通讯员 田秀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