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不再只是炫酷的科技表演,而是正在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生产力”。
“改变世界的将是物理形态的实体式AI”,在10月25日的年度演讲中,知名商业顾问刘润如是断言。当他系统阐释人工智能从“数字工具”向“场景伙伴”的进化路径时,无数企业的目光正聚焦于一个实际问题:AI到底怎么用,才能产生真正的商业价值?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AI商业应用的观察者,我发现刘润对AI智能体演进路径的分析,恰恰揭示了一个正在发生的现实:数字人,这个曾经看似遥远的概念,已悄然成为离普通企业最近的AI应用形态。
数字人:AI智能体的“第一站”
在刘润描绘的AI演进蓝图中,人工智能正从分析式AI、生成式AI向代理式AI和实体式AI进化。而在这个技术链条中,数字人成为了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是AI智能体中最易被普通人感知和理解的形式。
刘润将AI智能体划分为L1到L5五个等级,其中L1数字分身正是数字人的核心应用形态。它不像科幻电影中那样完美无缺,但却能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风平智能创始人林洪祥对此有一个精辟的比喻:“未来不仅每个企业需要一个AI数字人,还会像养员工一样把AI数字人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
风平智能:让数字人从“花瓶”变成“实干家”
当许多公司还在为AI布局犹豫不决时,风平智能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数字人的务实之路。
据公开报道,风平智能已完成累计近亿元A轮系列融资,并实现了盈亏平衡。这在烧钱成风的AI行业里,并不多见。
那么,风平智能到底如何让数字人为企业创造真实价值?
技术下沉,成本可控
风平智能的技术路径,大幅降低了数字人的使用门槛。与传统数字人制作需要几十个小时的建模不同,风平智能的技术只需要对人物进行一张照片采集即可完成形象建立,常规建模周期仅需3分钟。
这种技术突破不仅让成本降低90%、效率提升500%,更重要的是,它让数字人从“奢侈品”变成了中小型企业也能负担的“日用品”。
从“造玩具”到“找工具”
风平智能的演进路径颇具启发性:从早期的“保险查查”平台,到后来将AI数字人单独产品化,其核心思路始终围绕着一个词——需求。
林洪祥分享了他的洞察:“企业买一个数字人‘花瓶’回去,解决不了企业的问题,企业需要的是一个能帮企业实现价值的AI数字人,而不是一个粗制滥造的数字人。”
数字人正在如何改变商业逻辑?
风平智能的例子揭示了数字人应用的几个核心优势:
一是极致的成本优化。
在直播领域,传统人工团队、直播间及各种费用综合下来,一年的成本在几十万元以上。而借助AI数字人,一年只需几千元成本。对于出海企业而言,这种成本优势更加明显——原本需要500-1200元拍摄的一个视频,使用数字人后成本可到几十元。
二是可复制的专业能力。
风平智能服务的医疗健康行业客户,原来每年支付给医疗咨询平台的费用超过1亿元。使用数字人后,预计费用降低80%。
更重要的是,数字人能够将专业人士的知识和经验标准化、规模化。一个医生可以在繁忙工作之余,通过数字人生产科普教育视频,极大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
三是持续的价值积累。
与传统员工不同,数字人不会离职,不会状态不佳,其能力和知识可以持续积累和迭代。林洪祥形容:“他会成长,会伴随企业不断地成长快速迭代自己的能力。”
企业的行动指南
面对数字人这股浪潮,企业该如何行动?
明确需求先行:不要被技术迷惑,先思考你要用数字人解决什么问题。是降本增效,还是扩展市场?
小步快跑验证:从一个小场景切入,比如客服、培训或营销,验证效果后再扩大应用。
关注数据积累:数字人的价值在于持续学习,要有意识地积累数据和优化模型。
正如刘润所言,AI与万物之间是指数关系,各行各业都值得用AI重做一次。而数字人,可能是很多企业踏上AI征程的最佳起点。
在这个人类与AI协作的新时代,我们或许应该重新思考刘润提出的那个观点:未来的竞争,不是人与AI的竞争,而是会用AI的人与不会用AI的人的竞争。
数字人不再只是炫酷的科技表演,而是正在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它可能不完美,可能还有各种局限,但它已经在实实在在地创造价值——这或许就是技术最美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