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国锋
近日,从HICOOL 2025全球创业大赛传来捷报——位于“深圳机器人谷”的具身智能企业智平方(AI² Robotics),从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的超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大赛一等奖。这家成立仅两年多的企业,凭借其全球领先的全域全身具身大模型GOVLA和快速商业化能力,成为本届赛事唯一获此殊荣的机器人公司。
智平方的夺冠并非孤立事件。就在近期,南山具身智能产业捷报频传:越疆科技成功“复活”中华龙鸟,打造全球首个超仿生具身智能体,开辟“文化科技”新赛道;优必选Walker S2人形机器人再获3200万元订单,工业应用持续深化……这些标志性成果,勾勒出南山区在具身智能这条新型赛道上的蓬勃生态与创新活力。
商业化落地频频迎来实质性进展
在具身智能的技术竞赛中,大模型成为核心竞技场。智平方原创研发的全球首个全域全身具身大模型GOVLA,实现了从桌面到开放环境、从单臂到全身协同的技术突破。其开源版本FiS-VLA在权威评测中综合性能超越国际标杆π0达30%,并获得图灵奖得主杨立昆的关注与点赞。据悉,智平方团队今年就有6篇论文入选全球顶会NIPS。
“这体现了中国企业在空间智能、多模态大模型和VLA大模型领域的世界级实力。”一位行业专家评价道。
越疆科技的创新则展现了技术商业化的另一种路径。通过将复杂的多模态交互、环境感知与运动控制技术集成于“动态仿生恐龙”这一产品形态,该公司成功为具身智能技术找到了规模化落地的突破口。其“硬件轮转、内容复用”的模式,使得同一机器人“内核”可通过更换仿生皮肤快速“复活”其他古生物或文化IP,极大地降低了边际成本。
技术的突破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今年以来,南山具身智能企业在商业化落地上频频取得实质性进展。
智平方的AlphaBot(爱宝)系列机器人已在半导体制造、汽车制造、生物科技等多个高价值场景实现落地。在头部车企的工厂里,爱宝机器人负责上下料、物流转运等任务,标志着国产具身大模型首次获得汽车制造全场景验证。在与华熙生物的合作中,爱宝进入无菌车间执行物料转运、智能拆包等操作,有效降低了交叉污染风险。除了工业场景,智平方还将业务拓展到公共服务领域。今年第三季度,爱宝首次进入国内一线城市的机场,展现其在开放复杂环境下的自主行动和多任务处理能力。
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进入了全球最多工厂实训,与比亚迪、东风柳汽、吉利汽车等知名企业合作,截至目前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已获得近5亿元合同,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最大合同纪录。
越疆科技的“中华龙鸟”项目则展示了具身智能在文旅领域的商业化潜力。这只史前生物的“复活”不仅是一次科技演示,更是一个能够创造稳定现金流的商业产品——通过强互动体验有效创造客流、提升消费停留时间、产生门票与衍生收入。
“深圳机器人谷”里的创新聚变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技术突破,都发生在一个场域里——“深圳机器人谷”。
沿着留仙大道、深圳地铁5号线分布,从长岭陂延伸到西丽和留仙洞,这条天然的产业走廊,被誉为“深圳机器人谷”的核心区域。这里不仅汇聚了大疆、奥比中光、速腾聚创等细分领域龙头,更形成了从触觉传感器、激光雷达到伺服电机、机械臂的完整产业链。
“楼下是清华北大,隔壁是行业龙头,这种密度在全球都不多见。”智平方创始人兼CEO郭彦东这样形容“深圳机器人谷”的独特生态。他的公司不仅获得了清华系基金SEE Fund的早期投资,还与北京大学共同成立了“北大-智平方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致力于突破4D世界模型、端到端智能体等前沿技术难题。
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正在催生显著的技术聚变效应。目前,南山区已集聚200余家机器人优质企业,其中上市企业1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30余家。在具身智能这一细分领域,已集聚超过3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机构,形成了以龙头整机为引领,软件算法、核心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南山具身智能产业仍面临挑战。与国内外领先的科创中心相比,“深圳机器人谷”在顶尖科研机构与国际化高端人才方面仍显不足,原始创新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有待加强。
面对这些挑战,南山区正在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网络。通过强化“机器人谷”的产业集群效应,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郭彦东提出,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将呈现“3+3+3”模式:前3年比拼模型结构与核心技术,中间3年聚焦系统构建,后3年则进入生态竞争阶段。“目前行业正从技术阶段向系统阶段过渡,南山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展现出先发优势。”
“不画饼”的产业支持体系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精准务实的政策土壤与系统性的生态赋能。南山区通过构建一套“不画饼”的产业支持体系,为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提供了从孵化、成长到成熟的全周期支撑。
在政策设计与资源投入上,南山区打出“专项政策+园区打造+延链补链+场景应用+平台建设”的组合拳。其中,备受企业关注的《南山区支持创新创业“六个一”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领域的青年骨干人才,给予每人最高60万元的奖励,并通过专项配租机制提供人才住房保障,切实解决企业“引才难、留才难”的痛点。
除了真金白银的投入,南山区更注重产业生态的“软基建”。2024年,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南山挂牌成立,聚焦“手眼脑全栈”灵巧操作技术研发与开源工具集建设,目前已牵头参与多项国家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共性技术攻关与成果共享。
在场景开放与应用推广方面,区政府主动扮演“首席连接官”角色,常态化组织教育、民政、卫健、街道等14个单位和部门梳理机器人应用需求。截至目前,已推动44款机器人产品在19类场所开展测试与示范,覆盖医疗康复、智慧养老、商业服务等多个民生与公共领域。
“深圳的政策不画饼,在场地、资金、人才到场景开放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实打实的支持。”一位机器人企业负责人表示。这种“说到做到、精准滴灌”的政府服务模式,已成为南山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与落地信心。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产线的规模化应用,从单一产品创新到全链条生态协同,南山区的具身智能产业正经历从“集聚”到“聚变”的关键跃迁。在这片高度浓缩的创新热土上,一个更具韧性、更富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生态正在加速成型,为中国在全球智能科技竞争中持续贡献“南山样本”。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