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远见与CEPC的未来:一场关于科学方向的世纪之争
当杨振宁先生离世的消息传来,中国科学界失去了一位睿智的导师。这位物理学泰斗生前最引人注目的"最后一战",莫过于对耗资千亿的大型粒子对撞机(CEPC)项目的坚决反对。如今,随着CEPC发布基准探测器技术设计报告,这场持续十余年的科学争论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一场跨越时空的科学辩论
2016年,94岁高龄的杨振宁在《知识分子》杂志上发表《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一文,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他提出的七大反对理由,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美国和欧洲的对撞机都成了无底洞", "我们还有很多燃眉之急需要解决", "七十年来高能物理的大成就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实在好处"——这些质疑直指科研投入与产出的核心矛盾。
更令人深思的是,杨振宁并非反对高能物理本身,而是反对中国在当下阶段盲目追随西方科研模式。他在国科大的那场著名演讲中,面对年轻研究生的质疑,斩钉截铁地说: "我懂高能物理,我认为你不要走这个方向。"这句话背后,是一位世纪智者对科研方向的深刻洞察。
千亿投资的科学豪赌
CEPC项目分为两个阶段:首期360亿元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以及后续700亿元的质子对撞机,总投资超过千亿人民币。支持者王贻芳院士团队经过十余年努力,已完成从概念设计到技术设计的全套方案。他们强调,中国高能物理人才储备已经足够,能够主导这一"希格斯粒子工厂"。
但杨振宁的担忧依然萦绕: "超大对撞机必将由90%的非中国人来主导,如果能得诺贝尔奖,获奖者会是中国人吗?"最新设计报告显示,项目仍邀请了多国专家参与评议,这似乎印证了杨老的忧虑——中国是否真能掌握核心技术话语权?
科学盛宴还是资源错配?
杨振宁曾预言"高能物理的盛宴已过",认为21世纪的物理学应该探索新加速器原理和弦理论等更经济的路径。这种观点在当下尤其值得深思。当我们的芯片产业仍受制于人,当基础制造业面临人才短缺,将千亿资金投入一个可能"为他人做嫁衣"的项目是否明智?
CEPC团队的努力值得尊重,他们用十年时间完善设计方案,在加速器和探测器技术上取得突破。但科学决策不能仅凭热情,更要考虑国家整体科技战略。 杨振宁的反对从来不是阻挠科学进步,而是希望中国科研走出一条更务实、更自主的道路。
寻找科学与国情的平衡点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两种科研哲学的碰撞:是追求国际认可的"大科学"项目,还是立足国情的务实创新?杨振宁晚年参观中国散裂中子源时表现出的支持态度表明,他反对的不是大科学装置本身,而是盲目跟风和资源错配。
如今,CEPC项目站在十字路口。在"十五五"规划审议前,我们需要冷静思考:这个项目能否真正提升中国科技实力?能否避免欧美对撞机超支的覆辙?更重要的是, 在中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我们是否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科研路径?
杨振宁已经离去,但他留下的科学精神与战略思考,将继续照亮中国科研的前行之路。这场关于CEPC的争论,终将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节点,提醒我们:在追逐科学前沿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立足国情、实事求是这一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