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宋思杭
编辑|苗正卿
头图|视觉中国
最近关于月之暗面的融资传闻,越传越离谱了。
10月23日晚,有消息称,月之暗面即将完成新一轮数亿美元的融资。对此,虎嗅向官方求证,月之暗面方面(下文简称“月暗”)截至发稿,没有回应。
但紧接着,10月24日,传闻进一步升级——潜在投资方或包括国际知名VC机构 a16Z;甚至,有声音猜测月之暗面或将赴美IPO。而有知情人士透露给虎嗅,“赴美IPO”为不实消息。
其实,关于这笔融资,等确认之后,最值得关注的点,在笔者看来,一共有三:
第一是领投方究竟会是谁;
第二是月暗最新的投后估值;
第三是月暗接下来的生存空间还有多大。
先从估值角度来看。目前,在大模型“六小龙”中,估值最高的是智谱AI,其近半年完成了多轮融资,并获得不少国资站队,目前估值已达到400亿人民币。其次,便是MiniMax,其在几个月前刚完成一笔3亿美元融资,最新估值也达到了300亿。按照目前的格局来看,这两家正在角逐“大模型第一股”的位置。
那么,如果月暗这笔融资终将落地,那么它的估值会不会一举超越MiniMax,甚至逼近智谱?再或者,月之暗面是否也在谋划着IPO。也许,大模型市场的格局还未成定局。
而从更深层的角度,这笔融资至少说明,资本选择继续相信月之暗面的叙事。
尽管当前尚不清楚领投方是谁,但可以确定的是,月暗还在想办法证自己。只是,与其他几家不同,它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坚持toC。而在如今国内内容付费和订阅制付费都不太明朗的环境之下,月暗坚持C端商业化的路线,就只能选择出海了——9月,月暗不仅在海内外上线了OK Computer,还首次开启了订阅付费计划。
融资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月之暗面似乎正在尝试扳回一局,其近半年正在完成战略调整和更深层的产品探索,为自己赢得下一次叙事机会。接下来,我们将从战略转向、产品路线、以及 Kimi 面临的风险三方面,剖析月之暗面如何在这场“被迫的重启”中寻找出路。
01
Kimi“失速后”的妥协
2025年月暗“停止投流”之后,Kimi的增长曲线明显失速,且今年受到DeepSeek冲击,其MAU更是大幅下滑。(虎嗅注:Kimi是月之暗面的大模型Chatbot级产品)
据Xsignal(奇异因子)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Kimi月活约 2700 万;前两名豆包与DeepSeek分别约2.5亿与1.7亿,量级差距被迅速拉开。而更刺眼的是结构性变化:在字节、腾讯系的“超级分发”夹击下,Kimi 的自然增长并未形成可替代的流量闭环。
这种格局与去年形成鲜明对比。在DeepSeek出现之前, Kimi 被视为最有希望在 Chatbot 赛道上破亿 MAU 的国产产品;一年之后,格局被彻底改写。 DeepSeek 把通用AI助手的门槛拉高、价格打穿, 而Kimi不仅没有破亿,甚至未能进入前五,还被“后来者”夸克反超。
面对如此窘境,月暗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悄无声息地自救。
有接近月暗方面人士告诉虎嗅,今年以来公司在市场打法上也出现了明显变化:今年已经不再大力度投流了。C端策略也在悄然转型,把Coding和Agent当做关键方向。与此同时,公司定位发生变化。
“Kimi不再对标豆包和元宝,而是转向更贴近coding与Agent的方向,让AI不只停留在搜索和回答上。”这位人士透露。
首先在这其中,Coding 成了月暗内部认为的重点突破口。一个目前行业里的共识是,“代码即生产力”,所以Coding能力也是当前评判大模型最直观的benchmark。包括DeepSeek、Kimi这样的产品都在拼命卷代码,特别在Claude宣布对国内用户的封禁后,月暗内部也希望抢占Claude之外的市场。
另一个自救动作便是Agent方向。其对外的动作是今年9月,月暗上线了OK Computer Agent。
据虎嗅了解,月暗内部重点加强了以研究报告、数据分析和PPT等可交付型产品的迭代。近期发布的OK Computer、深度研究等算力密集型Agent功能都上线了会员订阅。
随着Coding和Agent能力的加强,也迎来了月暗的第三大自救方案,这也是商业化层面能为Kimi带来“真金白银”的方案,这便是前文提到的海内外的C端付费计划。
今年9月,Kimi正式上线了会员订阅,将此前“深度研究”、“OK Computer”等能力打包分层,并形成49 元/月、99 元/月、199/月的三档付费模式,并附送 API兑换券以打通开发者与C端的使用场景,这也相当于把用户教育成“轻度 B 端”。
在笔者看来,这套产品化不是单纯涨价或限额,而是意图用“长时深研 + 具身 Agent 工作流”去对冲通用问答的同质化。毕竟,从Kimi的月活用户来看,其Web端数据高于APP端数据,这也侧面说明,Kimi的真正用户是那些需要深度研究的专业人士。
而如今Kimi将这些能力分拆开来,则更是将“研究-生成-编排-并发”的高阶使用,转成一个可计价、可度量的服务包。而这同时也是一个筛选用户的过程:谁愿意为更稳、更快、更长的工作流付费,谁就是Kimi的目标用户。而为了深度研究,月暗今年的研究方向也继续扎根“长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打造Agentic的能力。
但MAU急速下滑,也会为Kimi的商业化探索笼罩一层迷雾。面对如此窘况,月暗也选择了妥协。
今年在外界看来,月暗最大的改观就是开源。而月暗踩上这股潮水,既是技术立场,更多还有市场化因素。
一方面,Kimi K2 以及围绕智能体、编码工作流的组件在 2025 年开源,在社区层面换取开发者声量与生态势能;另一方面,月暗还把“计算机使用智能体”的研究工作与数据/框架开源出来,试图在 Agent 这条前沿线上占据口碑与标准话语权。
不过,这些选择并不意味着把“底座”让渡给市场,它更像是用“开源换扩散”,以较低的营销成本去对冲DeepSeek与超级入口的心智压制,同时把Kimi的“生产力工作流”叙事推入开发者与重度用户。
而从市场层面,开源在今年已近乎成为一种共识。包括国内国际巨头在内的大厂和DeepSeek都在不断把核心组件与代码仓公开,以开放换规模、以规模换心智。
02
月暗只“妥协”了一半
但月暗只妥协了一半,除了开源这一点,他在坚定基模和通用路线、以及商业化坚持toC这两点上,依然倔强。
首先是关于“为什么月暗还要坚持通用或者基座模型”,这也是外界反复提出的问题。
行业里对“再造一个基座”的悲观情绪,在DeepSeek出现后进一步被放大,“不需要那么多基座”几乎成了共识。
但对月暗而言,坚持继续训练基座,并不是一种类似于使命的“情怀”,而是一种最符合其基因的选择。一方面, Kimi的核心卖点是长上下文、并发研究、 Agent编排的整体体验稳定性,这要求底座对“密集中间推理”与“记忆一致性”保持完全可控。外部基座 + 自家插件的模式,很难稳定把控这类复杂工作流的端到端体验。
另一方面,没有基座就没有定价权。当API层面出现寡头垄断时,上游每一次调价,都会直接穿透 To C 的毛利结构。而月暗在coding与research方向上的参数切分方式,又注定需要对中间表征、缓存策略进行“共设计”;这类偏系统工程的优化,外部黑盒难以承载。换句话说,基座对月暗不是“面子问题”,而是“生意问题”。
坚持做基座模型,意味着它要牺牲短期流量增长,换取长期定价权与产品体验控制力——这也是 Kimi 在C端失速之后,依然选择“逆流而上”的核心逻辑。
其次,在笔者看来,坚持toC才是一条更难走的路,而在这条路上,杨植麟选择死磕到底。
DeepSeek出来之后,中国几家头部大模型公司几乎都选择了“更容易讲清楚现金流”的方向:百川把资源向医疗垂直集中,甚至暂停了通用的基座模型训练;零一万物同样也是放弃基模,把盘子扎实到 To B/To G 的项目化与平台化交付;阶跃星辰干脆在“智能终端 Agent”这条产业链上成体系地铺开,和车厂、手机、IoT、昇腾/壁仞等芯片生态深绑定,把“模型×落地”的确定性做厚。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把“通用”的心智战场让给寡头,把自己锚在更清晰的行业需求与预算里。
但月暗没有。它仍然坚持基座模型+Chatbot路径,并继续押注 Kimi 的长上下文、并发研究与 Agent 工作流——这条路从产品观上没错,但从经营学上意味着两件更苦的事:第一,短期收入弹性差,很难复制“项目回款—毛利覆盖算力—滚动研发”的正循环;第二,与 DeepSeek、豆包等在“通用+低价+高可见度”的公共心智里形成了高度重合,入口与话题度都被对方虹吸,Kimi 在分发与心智两端压力不小。
这解释了为什么 DeepSeek 爆发后,月暗承受的相对冲击最大。
03
结语:挑战依然在,且未来半年内很重要
杨植麟的勇气可嘉,且作为目前为数不多还在训练基模的大模型公司而言,月暗最新发布的K2模型也赢得不少好评,但Kimi的问题依然存在。
对此,月暗虽然也有开源方面的“妥协”,但开源本身并不会直接修复 Kimi 在分发端的弱势。
因为在分发端,倘若没有系统级入口,意味着必须把产品做成强刚需、日常化渗透型工具,才能拉起 DAU/MAU/留存;然而 Kimi虽然已推出会员订阅、API 调用模式,但在流量入口依旧处于弱势。
据OpenRouter数据显示,上面清晰的呈现了最新的月度模型方(厂商)份额:Google(19.3%)> Anthropic(15.2%)> OpenAI(9.0%)> DeepSeek(7.3%)≈ Qwen(7.0%)。而Kimi还未进入到Top级别。
而开源同时也意味着月暗依然在支付着高昂的成本。因为一方面,算力与服务调用成本不能被大规模摊薄;另一方面,流量转化率与用户使用强度尚不足以支撑高调用量带来的成本扩张。
那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ToC订阅无法迅速形成稳定现金流,Kimi未来则必须在两方面寻找平衡:要么压低调用成本、提高 API 利用率(以算力效率换现金流);要么让 ToC 用户在“深度研究/编码助手”等高价值场景中持续付费。
这才是月暗真正的下一道选择题——在成本曲线和用户曲线之间,如何先稳住一条线,但作答的时间并不多。而未来半年将是决定性窗口:DeepSeek R2 即将发布,Agent 类应用也在加速落地,这些都是颠覆行业格局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