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万年的基因谍战,正在农田里悄然上演”,今年上半年,科学家在《先进科学》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某些害虫不但能“盗取”植物基因,而且可以将其转化为攻击宿主的武器。面对这篇充斥着“水平基因转移”“适应性进化”等专业术语的论文,科普编辑利用AI大模型将其提炼为“自然界的无间道”故事:用“潜伏者”“双面间谍”等鲜活比喻,把分子生物学的精密机理,化作读者熟悉的谍战剧情,大大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
在另外一篇有关我国科学家首次用光子模拟出“反常分数量子霍尔态”的成果解读中,AI也展示了其强大的“翻译”能力。若用论文原文的语言传播——“非线性规范场诱导的拓扑序”——恐怕连理工科学生也要反复查证词典。
科学论文的科普化传播,某种程度上是一场“翻译革命”。传统的科普翻译往往依赖于科学家的解读和编辑的个人经验和创意,而AI则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快速构建知识图谱,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潜在的科学关联。这种关联能力,使得AI能够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场景相结合,生成富有创意的科普比喻,把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AI还能跨越学科鸿沟。在科普化解读浙江大学团队发现新型超导材料时,论文中满是“铬基笼目结构”“非常规超导电性”等专业表述。在AI的建议下,编辑将其与“无损输电”“超高速列车”等应用场景关联,让材料科学的突破瞬间变得可触可感。这种跨领域的知识串联,恰是传统科普最稀缺的能力。
过去,科学传播的困境,往往源于传播者与受众的认知落差。编辑的思维受限于专业背景,读者的兴趣分散于不同领域,借助AI,则可以搭建一座消弭落差的桥梁。
比如在策划“植物基因”选题时,AI不仅能提取论文核心,还会自动关联相关热点:从基因编辑到生物防治技术,从生态链保护到粮食安全,它像一位“认知导航员”,为编辑勾勒出报道线索,标注哪些知识点需要深入浅出,哪些案例能引发共鸣。解释害虫抗药性时,AI会建议用“害虫的军备竞赛”作类比;讨论基因编辑技术时,则提示结合“精准手术刀”的医疗隐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I在科研成果科普化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其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科学性是科普内容的生命线。AI生成的内容必须建立在准确可靠的基础上,否则可能会误导公众。当下,AI生成的科普内容可能因训练数据偏差或逻辑推理缺陷而“虚构”科学结论。例如,某AI工具曾将“量子纠缠”错误类比为“心灵感应”,引发争议。因此,科普编辑需扮演“守门人”角色,对AI输出进行交叉验证与专业校准。
科普专家王渝生曾说:“科普必须科字当头,容不得半点虚构。”AI在科普创作中常陷入“一本正经说胡话”的窘境,如将月球矿物ULM-1结晶水解读为“太空冰激凌”等,看似诗意的比喻实则暗藏科学硬伤。
要化解这种困境,科学家、编辑与AI的协同合作不可或缺。一篇优秀的科普作品,科学家负责守好科学底线,专业编辑当好翻译桥梁,经过训练的AI则可以成为创意助手。如此“人机协作”,既保留了AI的创意爆发力,又坚守了科学传播的严谨性。此时的AI不再是“幻觉制造机”,而是科学家与编辑延伸的智能触角。
技术越是强大,越需警惕“效率至上”的陷阱。AI的高效可能催生“流水线科普”,忽视科学精神的内核。如果将居里夫人的奋斗简化为“放射性元素发现流程图”,便剥离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人性光辉。“去过程化”的科普,让公众忽略了科学发现背后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也就削弱了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土壤。技术工具需与人文叙事结合,让科普既有“知识密度”,更有“情感温度”,正是人类编辑不可替代之处。
科学传播从未如此鲜活,也从未如此需要警惕。真正的科学传播不应止步于知识的搬运。当算法将复杂研究转化为通俗故事时,我们更应追问:被简化的科学过程是否会掩盖探索的艰辛?被优化的传播效率是否稀释了批判性思考?实验室里千万次试错的坚持,以及颠覆认知的勇气,才是科学最应被传播的内核。在拥抱AI的同时,如何守护这份内核,是每个科学传播者必须直面的课题。
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