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丨领航中国·牢记嘱托看变化
创始人
2025-10-28 09:42:50
0

暑假期间,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林州滑翔基地享受滑翔的快乐。常江虎 摄

青少年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风景区供图

河南光远新材车间内,匠心筑梦忙生产,新时代红旗渠精神在实干中传承。付渊昊 摄

林州城区新貌。林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林州市太行大峡谷,暮色中云雾弥漫,山峦间灯光璀璨,宛如秘境。平婷 摄

  ■核心提示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这条绵延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伟大成果,他们在悬崖峭壁上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彻底改变了缺水的命运。

红旗渠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永恒象征。如今,这一精神已融入当代林州人的血脉,激励着他们在新时代拼搏奋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产业升级到城市发展,续写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丽篇章。

本版聚焦红旗渠精神,探寻其时代价值,解码这一精神如何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渠流甲子 精神耀今

1961年,红旗渠建设中,排险队员腰系绳索,荡在空中,消除绝壁上的险石。魏德忠 摄

金秋时节,太行山脉裹着层层细雾,漫山层林已染透斑斓,却藏不住一抹灵动的“银带”——

这是一渠清水,正绕着群峰蜿蜒流淌,把秋日的盛景,勾勒成壮美的画卷。而这脉奔涌的活水,正是流淌了60年之久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生命渠”的故事自此开篇,滋养着一方土地与百姓。修渠近10载,先辈们劈山凿石,筑起全长1500公里的水利奇迹,更在汗水中淬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一甲子岁月流转,渠水奔涌如初,那份精神也从未褪色,在时代浪潮里不断焕发着新的生机与力量。

岁月焕新

从人工天河到立体标杆

回溯60载光阴,红旗渠的诞生,是一部刻在太行山崖上的抗争史诗。

60年前的林县(今林州市),十年九旱,庄稼枯黄、井水枯竭,百姓用水极为困难。为挣脱困境,十万林县人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向太行山“宣战”:悬崖上悬空凿石,山谷间肩扛石料,历经近10年,1500公里“幸福渠”蜿蜒成形,“人工天河”自此滋养干涸土地。

时光流转至今,这条曾承载生存希望的水渠,早已超越水利工程的边界,在景区升级与功能拓展的蝶变中,以“立体标杆”的新模样,让红色记忆与时代活力交织共生。

红旗渠风景区开放之初,红旗渠纪念馆的老照片、青年洞的凿痕,成为人们触碰历史的首个窗口。此后数年,景区持续迭代,完善步道设施,改善游览便捷度;建成文化长廊,定格修渠场景;启动高标准改造,焕新纪念馆展厅、升级青年洞防护;打造水利科普项目,推出研学成长营及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让红色记忆可触可感。

如今踏入景区,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红旗渠纪念馆内,3D光影秀让游客仿佛置身当年凿山的历史空间;天河亭前,实景演出还原“凌空除险”,崖壁下惊叹声不断;元宇宙剧场中,VR技术带游客“穿越”至修渠现场。

60年来,红旗渠的水流从未停歇,功能持续延伸,成了区域发展的“动力源”。

在农业领域,它是当之无愧的“生命渠”。截至今年4月,累计引水超13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700余万亩次,累计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让昔日“种啥都难收”的旱地,变成了亩产千斤的良田,林州百姓再也不用为水发愁。

红旗渠早已不局限于“灌溉”。经过4轮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功能拓展至工业供水、生态补水,让荒山覆绿。

数字孪生平台更让红旗渠迈入“智慧管控”时代。红旗渠管理处的监控室内,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整条渠道的水流状况,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远程调闸门、精准灌溉,彻底告别了“凭经验放水”。同时,平台异常预警系统大幅提升了渠道安全性与管理效率。

从太行山崖壁上的“人工天河”,到兼具精神体验与智慧功能的“立体标杆”,红旗渠不仅是承载奋斗记忆的水渠,更是随时代生长、持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水流不息,精神永存,这条“幸福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薪火相传

从一代人奋斗到千万人接力

10月22日,红旗渠畔,林州市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合涧管理所所长张学义脚步匆匆,他沿渠岸巡堤查险、测量水位,指尖触过斑驳渠壁,满眼珍视:“老一辈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在悬崖上凿出‘生命渠’,我们这代人,拼尽全力也要守护好它。”

这份执念,已融入张学义祖孙三代的血脉。他的爷爷张运仁是红旗渠首批建设者,却在一次凿洞作业中不幸牺牲,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修渠路上。“渠缘”未断,他的父亲张买江接过钢钎再入太行,作为当时红旗渠最小的建设者,坚守工地9年,见证了红旗渠总干渠通水的历史时刻。

如今,张学义成了第三代“护渠人”。从父亲手中接过的,不仅是守护红旗渠的责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传承。他熟悉渠道每段走向,清楚每处易出险地段,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巡渠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红旗渠畔,像张学义这样的护渠人还有430多名——他们穿梭在群山之间,查隐患、保畅通,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渠水持续奔涌。

一渠三代薪火传,六秩流水永不停。张学义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是无数红旗渠建设者与守护者的缩影。他们以无悔的坚守证明,红旗渠是流淌着精神力量的“传承渠”,这份精神将如渠水般代代流淌。

为让红旗渠精神跨越时空、直抵人心,安阳市构建起多维度、广覆盖的精神传承网络。

宣讲故事接地气。红旗渠精神宣讲团由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组成,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学校社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精神故事走进群众生活。

红色培训重实效。以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为核心,联动市、县两级党校,打造出一套“红旗渠精神+”特色课程体系,采用研讨式、沉浸式教学,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的“活教材”。

研学课程有特色。针对青少年群体,编制专项研学规划,开发“十个一”主题课程,设计“红”“红+红”“红+绿”“红+文”4大类20条精品研学线路,每年吸引数万学子前来,在实践中触摸红色历史、感悟精神力量。

时代赋能

从精神符号到发展引擎

在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光远新材料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在红旗渠风景区,研学学生赴“修渠体验区”抡起小钢钎;在红旗渠畔、太行山腰,不时有摄影爱好者扛着设备拍摄,用镜头捕捉瞬时美景——这幅“工业热、文旅活”的画面,正是林州以红旗渠为纽带,推动产业与文旅同频共振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林州市贯彻落实省委部署,以“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探索基层高效能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底盘。

党建领航层面,通过“头雁工程”培育村级干部、“五清单”优化帮扶,同步划分网格完善治理体系,将党组织延伸至非公企业、物业等领域,并深化“双报到”机制推动党员下沉,全方位激活基层治理“红色动能”。

特色治理方面,组建党员占比高的网格员队伍解决民生问题;推动警力下沉打造“警格+网格”融合模式,让民辅警兼任村(社区)职务以严打犯罪、降低警情信访量;建成数智平台整合投诉渠道,借助数据分析提升治理效率。

此外,通过推动多部门力量下沉网格,形成“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行“直接办、商定办、指定办”分级处置机制化解矛盾;推进民生项目建设,搭建多元参与平台,联合商户引导群众参与,奏响基层治理协同乐章。

正是有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坚实托举,新时代的红旗渠,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象征,更化作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这条承载着奋斗记忆的水渠,正以全新姿态拥抱时代、奔赴未来。

文物保护提质升级。红旗渠纪念馆对馆藏文物进行高精度采集联网,实现“永久保存、共享利用”;持续推进渠岸修复、场馆修缮与环境整治工作,留存“人工天河”的历史风貌。去年6月,红旗渠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

智慧赋能景区发展。红旗渠风景区搭建综合管控平台,推动5G技术全覆盖,游客扫码即可获取AR导览,通过数字终端进行“云参观”,智慧化服务让红色游览更便捷。

从红旗渠建设者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最美奋斗者”集体,到红旗渠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再到“红色传承——红旗渠精神研学之旅”入选我省十大研学旅行精品路线,红旗渠精神早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而今,这份文化符号更焕发新能,催生出多元产业协同共进的生动图景。

基础保障持续夯实。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通水,林州百姓喝上清澈的丹江水;安阳红旗渠机场正式通航,架起区域联通全国的“空中桥梁”,对外联通更高效。

产业实力不断突破。红旗渠畔的光远新材料以科技创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林州“建筑之乡”品牌持续壮大,现有建筑企业353家,产业影响力节节攀升;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连续3年居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百强,成为林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全域旅游多元扩容。围绕“文旅+百业”融合工程,林州以红旗渠为核心,串联太行山大峡谷、古村落等资源,构建“山水林州”全域旅游生态圈。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83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3.47亿元,成功入围“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100强”,红色IP持续释放市场活力。

面向未来,林州锚定“争当‘两高四着力’县域标杆”目标,聚焦县域新样板、区域新中心、城乡融合新示范,全力绘就全域高质量发展蓝图。而红旗渠精神,正是这幅蓝图最鲜明的底色。(河南日报记者 李琳 赵阿娜)

红旗渠风景区负责人林永艺:多元赋能 精神“立”起来

“实景演出还原‘凌空除险’、元宇宙科技赋能带游客穿越至修渠现场、‘渠线测量’等互动演艺可沉浸式感受修渠岁月……”10月21日,记者采访了红旗渠风景区负责人林永艺,他向记者细数了景区的这些“潮”项目。

今年恰逢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红旗渠风景区在传承红色记忆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在原有实景演出基础上,新增了“修渠快板”“渠线测量”等9个互动演艺项目,真实还原当年修渠的劳动场景。

“今年我们还全新推出了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通过沉浸式艺术呈现,让游客更深刻地感悟红旗渠精神,使红色记忆可触可感。”林永艺说。

传承红色基因,研学是重要载体。去年,红旗渠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研学营地——红旗渠精神营地,可同时容纳5000名学生开展3至5天研学活动。目前,景区已形成红旗渠精神、红色思政、劳动教育等20门系统化课程,覆盖小学到大学全学段,研学线路也拓展为“红”“红+红”“红+绿”“红+文”4大类20条精品线路。

林永艺介绍,从2022年到2025年,红旗渠风景区接待研学人数从11万人次增长到56万人次,增幅高达5倍。

此外,景区还推动宣讲形式双向驱动,不仅“迎进来”接收研学群体,更“走出去”扩大影响。2022年以来,走进全国多所中小学累计开展研学宣讲140场,并走进13所高校举办系列活动,有效拓宽了红旗渠精神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让红色文化“潮”起来,红色文创开发是重要抓手。景区创新打造“天河开物”和“林虑山物集”两个特色品牌,其中“天河开物”专注于红旗渠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林虑山物集”则聚焦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广,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已形成5大系列400余款文创产品和13款农创产品。

一系列实践背后,离不开科学规划的引领。林永艺介绍,景区先后编制红旗渠研学旅行规划和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自2022年起成功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标杆景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红色基因库,既提升了红色旅游发展水平,又推动了大思政课、研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我们要让更多来到红旗渠的人,深刻感悟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林永艺说,未来,红旗渠风景区将持之以恒把渠看好、护好,把红旗渠故事讲得更精彩,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河南日报记者 李琳 赵阿娜)

《红旗渠》杂志执行主编郝顺才:矢志护渠 初心映碧水

“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守着这渠水,讲好红旗渠故事。”10月22日,79岁的郝顺才坐在红旗渠畔的石凳上,摩挲着随身携带的《红旗渠》杂志样刊,目光望向蜿蜒流淌的渠水。

从14岁上渠运沙的少年,到护渠数十年的灌区管理员,再到奔走宣讲的《红旗渠》杂志主编,这位老党员的一生始终与红旗渠紧紧相连。

郝顺才回忆,1960年红旗渠动工修建时,他还是一名初中生。利用课余时间,他和同学们支援修渠,组队到河滩运沙,为修渠备料。“那时没有推车,全靠肩膀扛、双手搬,一天下来手心磨得全是泡。”郝顺才说。

最难忘的,当属挖野菜的日子。修渠初期粮食紧缺,他和小伙伴们每天收工后就钻进山坡,挖回的野菜泡去苦涩味、撒点盐,就是下饭的“硬菜”。

“条件苦,但没人抱怨。看着大人们顶风凿岩、踏冰修渠,我暗下决心,也要为修渠出份力。”郝顺才说,后来他学业中断留在工地,参与了杨耳庄后沟渡槽、南谷洞水库溢洪道等工程建设。

1968年,郝顺才进入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工作,从“修渠人”变成“护渠人”。维修渠道、监测水位、保障供水,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他一干就是40年。“护渠和养孩子一样,得时时盯着,一天不见,心里就不踏实。”郝顺才告诉记者,那些年他几乎天天泡在渠边,哪段渠岸容易裂缝、哪处闸门需要保养,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退休后,郝顺才也没有停下脚步。“人离开了岗位,但心不能离开红旗渠。”2010年,他创办《红旗渠》杂志,把修渠故事、护渠经历、精神传承都写成文字,让更多人了解红旗渠。

“办杂志比修渠还难。”回忆创刊初期的日子,郝顺才笑着摇头。没有稿件,他就带着纸笔走访修渠老人,整理口述史料;没有编辑,他就自己校对,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没有印刷资金,他就四处奔走筹措,甚至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补贴。

这些年,他还主动走进校园、社区,给学生和居民讲红旗渠故事。寒暑假,常有大学生来林州进行社会实践,他当起向导,带孩子们重走红旗渠。“新时代的年轻人,得知道这渠水是怎么来的,这精神是怎么炼的。”他说。

如今,年近八旬的郝顺才仍在忙碌,或整理杂志稿件,或受邀给大家讲红旗渠的故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16个字是红旗渠的魂,也是我一辈子的信仰。”望着清澈的渠水,郝顺才的眼神格外坚定。(河南日报记者 李琳 赵阿娜)

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青年教师李媛:创新形式 让宣讲入心

“站在红旗渠畔讲祖辈修渠的故事,就像握住太爷爷李贵当年为工程筹措物资时的手,能真切摸到那份战天斗地的滚烫初心。”10月23日,太行山下,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部教师李媛指尖轻拂红旗渠石壁上斑驳的凿痕,眼中闪着与这条“人工天河”同源的光。

李媛与红旗渠的缘分要从太爷爷李贵说起。李贵曾是林县县长、红旗渠后勤指挥长,在那艰难的岁月里,他为筹集修渠物资殚精竭虑。

“以前只听父辈说太爷爷总是背着布袋跑遍各村筹粮,直到站上讲台,才理解了‘粮食不够吃就采野菜、下漳河捞水草’背后,是千万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的硬气。”李媛告诉记者,她第一次给外地党员干部讲《推车歌》里“后面来的要往前面放”的争先故事时,自己已先红了眼眶。

大学毕业后,李媛选择入职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担任教师,专注于红旗渠历史与红旗渠精神的宣讲,让悬崖上的精神呐喊化作新时代的笃行力量。

“我想把太爷爷那代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红旗渠精神不只是躺在纪念馆里的图片和文字,还是能走进人心的力量。”带着这份初心,李媛跳出传统课堂的框架,把教学现场搬到渠边、青年洞前,让每一处红色遗址都变成“活教材”。

在青年洞的岩壁下,她指着密密麻麻的凿痕给学员们讲:“修渠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这些数字背后,是当年工匠们用一锤一钎凿出的希望。”学员们围着她,听着故事、摸着凿痕,仿佛能穿越时空,看见当年修渠人战天斗地的身影。

有学员课后给她发消息,说回到工作岗位后,遇到难题就想起“林县人没工具自己制、没炸药自己造”的韧劲,这让李媛对肩上的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太爷爷筹的是物资,我筹的是精神力量,得让学员们把感动带回去,变成干事的劲头。”李媛语气坚定。

这几年,李媛翻遍了红旗渠纪念馆的档案,走访了数十位修渠老人,把太爷爷的后勤故事、修渠工匠的奋斗细节融入教学中。她的课里没有空洞的理论,只有“渠水怎么流,精神就怎么传”这样能落地的表达。

“以前讲历史,现在更想讲‘怎么学’。”李媛说,新时代的“修渠”,就是在岗位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如今,她仍常沿渠行走,看清澈的渠水滋养两岸田地,也像看着祖辈的精神在新时代流淌。“60年渠水不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就是让红旗渠精神像这水一样,永远鲜活,永远有力量。”李媛说。(河南日报记者 李琳 赵阿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科技推荐{玄龙牛牛}怎么装挂!... 家人们!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玄龙牛牛透视挂怎么安装这个问题咨询软件客服徽9752949的挂在哪里买很...
重磅消息{wepoker德州扑... 重磅消息{wepoker德州扑克}可以开挂吗!确实真的有挂您好,wepoker德州扑克这个游戏其实有...
实测推荐{朋友贵州麻将}有没有... 实测推荐{朋友贵州麻将}有没有挂!其实是有挂您好,朋友贵州麻将这个游戏其实有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需要...
今日重大通报{电娱互动}可以开... 有 亲,根据资深记者爆料电娱互动是可以开挂的,确实有挂(咨询软件无需打开...
今日重大通报{双辽麻将}开挂神... 今日重大通报{双辽麻将}开挂神器!外卦神器下载您好,双辽麻将这个游戏其实有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
实测讲解{天天麻将}到底有挂吗... 您好:天天麻将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9784099】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
重大发现{白金岛}开挂器!外卦... 有 亲,根据资深记者爆料白金岛是可以开挂的,确实有挂(咨询软件无需打开直...
最新一款{小南四川长牌}怎么开... 最新一款{小南四川长牌}怎么开挂!果然有透视挂您好,小南四川长牌这个游戏其实有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需...
原创 4... 在我们身体里,有些遗传特征就像一份签了魔鬼条款的契约。想象一下,当周围的人都因为感染了某种“呕吐病”...
玩家攻略科普{一乐浙江}开挂神... 网上科普关于“一乐浙江有没有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乐浙江作*弊开挂的方法以及开挂对应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