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的打通,往往决定了便民举措的成效。“把好事办好”不只是口号,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服务”,我们还有路要走,也值得一走再走。
唱着“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的郑智化,最近似乎真的遇上了一点“痛”。25日,他在微博发文,痛诉在深圳机场乘坐飞机时遭遇的不便,并且用“连滚带爬”这样极具画面感的词语,描述自己的登机过程,迅速点燃了公众情绪。这场持续三天的风波,与其说是明星与机场的摩擦,不如说是观察公共服务质量与成色的一面镜子。
郑智化的发声,绝非单纯的情绪宣泄。作为因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他对无障碍服务的体验有着本能的敏锐。是什么让他感到“连滚带爬”?问题出在微博里提到的“升降车”上。那本该将他平稳送至舱门的设备,却在离舱门还差20厘米高的地方停住了。就是这短短一截“天堑”,让他无法顺利进舱。
监控显示,当时有两名工作人员搀扶郑智化拄拐登机,并未出现“连滚带爬”的极端画面。然而,对大部分人来说,能够独立通行,就不愿依赖他人搀扶。郑智化怀疑,是操作升降车的司机“故意”未将高度抬到位,才让他陷入如此窘境。我们几乎可以想象,他曾急切地询问:“为什么不能再升高一点点?”得到的,却可能是冰冷的回应。
深圳机场方面随后回应称,那20厘米的高差是因为“安全规范”。制度固然重要,但别忘了,郑智化是一位常年奔波于各地的歌手,飞行经验丰富。他之所以在微博“炮轰”,想必是因为在别处未曾受过这般委屈,唯独在深圳机场“吃了瘪”。即便他后来发文致歉,内心的“连滚带爬”恐怕早已碾过数遍。
有航空爱好者指出,郑智化面临的困境,其实一块铁板、一个斜坡就能解决。就像高铁到站时,乘务员会在车门与站台间搭一块红色渡板,让乘客“丝滑”通行。缺少了这样一道过渡,郑智化不得不从轮椅上“起立”,那一刻的无奈与愤怒,可想而知。
舆情发酵后,深圳机场迅速行动,连夜整改:增派轮椅保障人员、试点坡度连接装置……这座以效率著称的城市,再次展现了它的执行力。但也有网友指出,深圳机场节奏很快,年轻人步履不停,人来人往中,个体的特殊需求容易被忽略,细节往往难以周全。这启示我们,效率虽高,但人文温度不能丢。
尤其对残障人士而言,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几厘米的高度差、一个不起眼的台阶、一段缺乏坡道的通路——都可能成为难以跨越的鸿沟。此刻,就更需要“人”的力量,去填平制度规定之外那一个个看似微小、却影响巨大的“20厘米”。
就在不久前,一对来自南京的盲人夫妇给天津点了个大赞,为嘛?路遇好人令他们感动。当他们在天津站下车后迷路,一位陌生交警走上前:“走,我带你们走。”一路护送二十多分钟,直到检票口才放心离开。这对夫妇说:“去过很多地方,天津是我们感受到‘温度’最高的城市。”正是这样“星星点灯”般的善意,让需要帮助的人也能行走得“从从容容”。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不止于此。民生服务亦如是,“最后一公里”的打通,往往决定了便民举措的成效。“把好事办好”不只是口号,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服务”,我们还有路要走,也值得一走再走。
津云评论员|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