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你能在多快的时间内“重启”企业?
在这个几乎一切业务都数字化的时代,没有一家企业能完全置身于网络攻击之外。当勒索病毒锁死系统、数据中心陷入停摆、客户访问受阻的那一刻,决定成败的,早已不再是能否“挡住攻击”,而是——能否迅速恢复。
然而,在戴尔科技最新的《网络弹性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虽然99%的企业报告制定了网络弹性战略,但只有46%的企业从攻击或演习中成功遏制和恢复、影响最小;有53%的企业未能从上次测试或事件中有效恢复。
这种差距凸显了一个关键信号:企业的防御做得越来越多,但恢复准备却依然不足。
过去,我们谈安全,更多是谈“防御”,如今,真正的考验在于“韧性”——在遭受攻击后,是否能保持业务连续、数据完整与信任延续?要真正实现业务连续性,企业必须从“防御为主”的思维转向“恢复为核”的体系,建立能够应对、检测并快速恢复的全周期能力。
从防御到恢复
在不确定的时代构筑网络韧性
据报告显示,只有54%的企业认为其网络弹性策略是成熟且持续优化的。而那些拥有成熟韧性体系的企业,在遭遇攻击时的恢复成功率是其他企业的近3倍(65% vs 24%)。
是什么让他们与众不同?他们已经超越了基本措施,跨三个基本支柱构建了综合框架:
安全:建立信任基础
在任何网络韧性体系中,安全防护(Secure)始终是起点。一旦生产环境受到攻击,如果备份也被破坏,那么恢复就失去了最后屏障。然而,报告显示,有59%的企业承认其备份数据并未得到充分保护。
为此,那些拥有成熟韧性体系的企业通过固件/BIOS级控制保护设备,并对其静态和传输中的数据加密,严格控制访问,并确保数据的不变性,以便恶意行为者无法更改或删除备份。
这种分层方法不仅可以防止攻击,还可以确保恢复工作从可信、高完整性的数据开始。
戴尔的“三位一体”数据保护解决方案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它融合了Dell PowerProtect Data Manager的智能管理能力、PowerProtect DD系列的高性能数据存储,以及Cyber Recovery的隔离防护机制,形成从核心到边缘、再到云端的全链路保护体系。
该方案通过数据不可变性技术、自动化策略执行与零信任架构设计,确保企业关键数据在任何场景下都具备可验证的完整性与可恢复性,从根本上强化了“安全即恢复”的基础能力。
检测:使威胁可视可控
有了安全防护之后,下一步便是威胁的可视化与可控(Detect)。报告指出,仅有36%的企业拥有覆盖网络、主存储及备份系统的统一威胁检测平台。
这表明,多数组织仍处在“部分可见”的状态,监控碎片、响应滞后,往往在攻击发生后仍难以及时察觉并定位问题。
与传统的告警系统不同,CyberSense能在攻击迹象出现的早期阶段提供“数据层信号”,帮助企业快速定位风险源并验证备份的完整性,从而实现从“被动监控”到“主动预警”的转变。它让检测环节不仅停留在防火墙或网络层,而是延伸到数据本身,成为连接安全与恢复之间的关键桥梁。
恢复:成为一种常态化能力
恢复能力不是“写在报告里的数字”,而是“练出来的结果”。
报告发现,面对实际事件时,仅46%的企业能做到有效控制并恢复。相比之下,坚持每月或更频繁开展模拟攻击演练的那些企业,成功恢复率则高达61%。
并且,具备成熟韧性策略的企业在服务级别协议(SLA)达标率上高出其他企业2.3倍——这些企业不仅能恢复,更能“如期恢复”。这说明,恢复力不是一次性的准备,而是演练出来的能力。
换言之,恢复必须被纳入日常管理:设定并测试恢复时间目标(RTO)与恢复点目标(RPO),让“恢复”成为组织运行中可度量、可验证的能力。
与此同时,网络保险库增加了另一个保障措施。通过在逻辑或物理上分离的环境中隔离关键数据,保管库提供了不可变、防篡改的恢复源,即使是针对勒索软件等破坏性攻击,戴尔Cyber Recovery Vault(数据避风港)仍可确保快速、可靠的恢复。
该方案通过“隔离、锁定、分析、恢复”四步模型,为企业打造出一个完全独立的恢复环境。其核心技术包括物理或逻辑隔离的安全气隙、基于智能技术的完整性扫描,以及与PowerProtect DD系列无缝集成的自动化数据同步机制。一旦生产环境被攻陷,企业仍可从避风港中提取干净的备份副本,快速重启关键业务系统,实现“在最坏的情况下仍能最好地恢复”。
结 语
保障不仅是防住攻击,更是从中重启、从中成长。面对愈发复杂的威胁环境,拥有较强的恢复力不再是备选项,而是企业持续运营的底线。通过“防护→可视→恢复”三阶段构建的闭环体系,戴尔为企业提供了一条完整的网络韧性路径。
未来,戴尔将继续通过业界领先的技术方案与服务支持,助力企业将网络韧性化为可度量、可管理、可持续迭代的战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