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阿坝州海拔4860米的达古冰川上,中国科学家自2020年开展全国首次冰川“盖被子”实验——在冰雪表面覆盖隔热反光材料。这场实验已持续6年,累计铺设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冰川消融的“警钟”不断敲响。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达古冰川,就遭遇着重大危机——1989年至2023年的34年间,退缩近76%。达古冰川,是我国纬度最北的海洋性现代山地冰川,被誉为“冰川遗迹百花园”,也是我国唯一入选“全球冰川消亡名单(GGCL)”项目的冰川。研究数据显示,从1989年至2023年的34年间,达古冰川退缩了近76%,现有现代山地冰川10条,冰面积仅为0.54平方千米。
注意:根据水热条件和物理特征,中国冰川划分为海洋型(性)、亚大陆型和极大陆型三大类。中国的海洋型冰川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以及川西等)地区。海洋型冰川,主要指在降水丰富的海洋性气候区发育、冰温接近0℃的温冰川,其成冰作用、冰层温度及运动消融特征具有显著海洋性气候影响。该类型冰川具有生态研究价值高、消融速度快的特点。
冰川盖的“被子”,是一种涤纶等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合成纤维。“盖被”实验选择冰川较小、交通便利、地势较缓的地方。而“盖被”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在冰雪表面覆盖一层隔热反光材料,增大冰面反射率,减少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冰的表面热交换。事实上,这种“盖被”保护冰川的做法,并非我国独创,全球各地都有类似的。比如,自2010年起,当地居民开始尝试每年为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的罗纳冰川冰舌部分(约2万平方米)盖上白色高科技隔热聚酯材料苫布以减缓罗纳冰川消退速度。
不过,有专家指出,这种方法是匪夷所思的挣扎,可行性差。具体来说,就是“被子”价格昂贵,铺设成本高。而且冰川的覆盖面积较大,如果真的要保护冰川,就要大范围铺设,建设难度大(特别是山地起伏不一,且多交通闭塞。一方面即使有充足的材料铺设,也可能因为山高谷深,难以铺设;另一方面,交通难以抵达,则苫布运输都是问题)。此外,“盖被”类似给田地铺农膜,残留的物质(或铺设的同时),可能对冰川造成新的污染。
注意:“让冰川退烧”是许多人的期盼,可要达成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以我国达古冰川“盖被”为例。在高海拔冰原上,扛着几十斤、几百斤重的织布步行一两千米并不轻松,既要克服极寒、缺氧,也要应对恶劣的道路环境。积雪可达2—3米,一组4人运输两三百斤的材料,往往要走上好几个小时。从高处沿下坡“滚被子”,为避免其被强烈的山谷风破坏或吹走,需要用绳子按“井”字形结构进行纵横捆扎固定,每隔几米还要压上用白色袋子封装的石块。不过,盖布的损耗仍旧较大(外力侵蚀严重),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重铺。
《科学》(Science)杂志2023年的一篇研究文章细致考察了全球21.5万块陆地冰川,认为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世界上接近83%的冰川到2100年可能会消失。冰川的急剧消融,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除了造成海平面上升、沿海土地盐渍化之外,还会影响全球水热平衡,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引发一系列气候、生态、环境问题。“盖被”或是杯水车薪,但核心议题是唤起公众对冰川消融问题的关注,推动冰川保护行动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