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次实现千公里级覆盖成像的“广域遥感小卫星”,到能让虚拟世界拥有真实触感的“人机交互传感器”;从助力人类力量的“外骨骼机器人”,到推动外科手术数字化的“数字孪生手术室”,这些勾勒未来的前沿科技,集中亮相于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下称“博创赛”)。
10月26日,1700多项由博士后团队带来的创新成果集体登台博创赛,展开一场高水平角逐。这些代表着“实验室”一流水平的科创项目,正在为我国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近日举行的博创赛赛前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专业技术人事管理司司长、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金生表示,本届大赛聚焦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共性难题,新增了人工智能、机器人、节能环保等参赛项目,力求在赛道设置上与国家的重大战略科学技术前沿更加契合,更好地服务高质量的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目前,全国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40余万人,在站13.5万人。全国博创赛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博士后赛事。人社部自2021年以来,已经在广东、山东举办了两届博创赛,一批博士后“硬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十五五”时期的方向已经明确,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广大博士后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和科技创新生力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李金生表示。
本次大赛四个组别中的创新赛已于25日开始比赛。第一财经在现场看到,参赛项目紧扣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规划热点,如精准医疗纳米机器人、脑机接口、创新药等。
比如,郑州大学药学院的于文艳团队创新赛项目“吸入式脑梗抢救制剂”的核心突破是填补了当前脑梗急救药物的空白,将脑梗治疗时间窗从4.5小时延长至24小时。
“药品研发是非常费钱的,下一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后,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融资。路演结束后,马上就有投资机构的人士来咨询具体情况,有意向对我们进行投资,这次比赛对我们产品的转化可能会有很大帮助。”于文艳在比赛现场对记者表示。
促进博士后科研成果的转化对接是博创赛的一大亮点。李金生表示,有553个单位参加现场交流对接,另外有42家创投机构参加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并已经征集了237家用人单位提供的1593个博士或者博士后的岗位。
第三届全国博创赛举办地福建泉州晋江是国内科技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的典型。今年以来,晋江提出以“企业家+科学家”融合创新为引领,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四链融合”。
晋江市市长王明元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针对本次比赛,晋江出台了《“以赛促引”若干措施》,将为落地晋江的项目提供最高100万元的启动补助,最长两年的免租孵化空间。并设立规模5000万元的“人才创新创业融资专项贷款”,对项目贷款给予连续三年LPR50%的贴息支持,助力项目快速产业化。
“晋江同步推进‘科技副总’机制,引导高校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深入企业担任技术高管、开展创新管理、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让人才资源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努力打造县域人才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晋江样板。”王明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