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载体,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河南城市发展的足迹,藏在“完整社区”“好房子”建设等一项项民生工程之中。这些工程不仅全方位提升了城市品质,也使人民的幸福感持续增强。从社区到街区,从住房到服务,河南正以务实的行动,描绘出一幅城市更新的幸福图景。为贯彻落实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即日起,本报推出“城”长记系列报道,深入探访这些关乎民生福祉的重点工程,探寻河南城市的升级路径,解读城市如何在持续发展中积累幸福能量、塑造品质生活新未来。
10月23日,家住洛阳市涧西区七二五社区的王欣华刚吃完早饭,便匆匆赶去楼下的社区邻里中心,参加合唱团的排练。
在社区邻里中心窗明几净的功能区里,舞蹈、手工、书画等兴趣小组活动陆续开展。“白天就和老伙计来邻里中心唱唱歌、做做手工、唠唠嗑,还有老师现场指导,这日子过得真舒坦。”王欣华说,“‘家门口’的幸福得益于完整社区建设。过去,买个日用品都要跑老远。现在,邻里中心内的娱乐活动丰富有趣,社区内还有超市、理发店、药店等,步行基本上不超过15分钟。”
王欣华口中的完整社区,指的是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从幼儿园、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到超市、理发店、药店等,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设施场所齐备完整,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居住社区。
刚刚接上中午放学的儿子,李女士便带上他直奔社区食堂。这里为居民提供午餐和晚餐,菜单、价格每周公示,老年人用餐还能享受优惠。“好吃不贵、品种多样,一顿饭10来块钱就能搞定。”饭后,她又到社区内的惠邻公社双瑞市集挑选水果、蔬菜,“在这里可以线下购买,还能线上团购配送到家,不出小区就能买到质优价廉的生鲜产品,真省心。”
七二五社区,只是洛阳市持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推进完整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省委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持续提升生活便利性、居住舒适性、公共服务普惠性,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洛阳在完整社区建设中将继续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重点人群生活所需,社区内缺什么就补什么,不仅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一站式’便民生活服务,更要将社区打造成为‘家的延伸’,让居民安居、乐居于此。”洛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洛阳以完整社区建设为牵引,把城市更新重点聚焦于社区,把优质公共服务嵌入到社区,把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到社区,不断提升“家门口”的幸福感。构建“片区—社区—小区”三级公共服务网络,将“医、养、托、护、餐、健、文、娱”等功能嵌入社区,探索建立“全龄友好、全时便捷、全域覆盖”社区服务新格局。截至目前,洛阳已累计建成社区邻里中心363个、社区体育公园280个、社区养老机构22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40个,基本形成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
“社区就像是城市生活的细胞,这个细胞健康了,城市这个生命体才能更加健康,才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保障。”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说,完整社区建设是城市更新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目的在于聚焦居民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持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近年来,我省围绕政策制度建设、典型示范带动、项目谋划实施等,科学有序推进完整社区建设。郑州湖光苑社区、鸿苑社区,洛阳行署路社区,鹤壁奔流街二巷社区等已入选全国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并形成了可推广的经验样本。”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好小区、好社区、好街区、好城区”为目标,指导各地不断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活动设施等,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
依托完整社区建设,如今在小区里就能看病、健身、用餐、托幼、学习,社区正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温馨港湾。(河南日报记者 李筱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