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报道
编辑:倾倾
【新智元导读】三十年后,浏览器又打起来了。不过这次不是IE和Chrome的,而是ChatGPT。OpenAI推出Atlas浏览器,让AI自己上网、自己动手——它既能带你去网页,又能替你完成任务。当奥特曼把ChatGPT嵌入浏览器,谷歌所谱写了十年的传奇,也开始动摇。
三十年前,一行代码引发了互联网的第一场战争。
Netscape Navigator打开了图形化网页的大门,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紧随其后,用预装的方式夺走了它的灵魂。
而Google Chrome作为一匹黑马,杀出重围并在几十年位居榜首。
在Chrome的统治下,浏览器变成了最不起眼的工具栏。我们在其中查天气、买机票、写论文,却早已忘了它也曾是科技公司的战场。
直到AI出现,这一场被遗忘的战争,被重新点燃。
谷歌把自家的大模型Gemini塞进Chrome,想让搜索更智能;Opera推出Neon,开始让浏览器自助搜索;
而OpenAI,则选择更激进的方式。它直接造了一个新的浏览器,把ChatGPT放在正中央。
从这里开始,一种新形式——AI浏览器诞生了。
浏览器已死?不,是正在进化中
在过去二十年里,浏览器看似一直没有变。
我们每天打开Chrome,输入网址、点开链接、浏览网页、再关闭标签页。它是我们最熟悉、也最容易忽视的工具。
可现在,AI正在悄悄改写这一切。
UCL交互中心副教授George Chalhoub在接受采访时说:
这是浏览器诞生三十年来最大的一次模式变化。AI让浏览器从「浏览」变成了「委托」——用户不再自己找答案,而是让浏览器替自己去完成任务。
过去,浏览器的功能可概括为三步:搜索/输入→点击链接→查看网页。
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浏览器大战如火如荼。
从Netscape Navigator到Internet Explorer;再到中期的Mozilla Firefox与Chrome的争霸。
Chrome凭借速度与谷歌生态整合一举称王;其市场份额长期维持在60%以上。
全球浏览器市场份额
然而,如今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节点:AI涌入浏览器领域,开始让页面、任务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这种「人找信息」的模式,正被AI颠覆。
新一代AI浏览器,不仅能打开网页,还可以开始帮你完成操作。
它能自动读取页面、生成总结,甚至在你授权后替你发邮件、预订行程、比价下单。
比如Opera的Neon引入了「Do」指令和「Cards」功能,可帮用户执行任务并保存常用流程。
Perplexity的Comet浏览器内置AI智能体,能像助手一样理解网页、执行多步动作。
浏览器开始变成一个能理解语义、能执行任务的智能中枢。
而在这场变化中,最激进的一步,来自OpenAI。
他们决定不再让ChatGPT停留在聊天窗口,而是让它直接住进浏览器。
OpenAI打响「浏览器战争」:Atlas向Chrome宣战
10月22日,Fortune披露:OpenAI正式发布了自家的AI浏览器——ChatGPT Atlas。
它外形几乎与Chrome一模一样,但逻辑完全不同:在Atlas里,ChatGPT不再是外挂式插件,而是被嵌入到整个浏览体验的中心。
Atlas的对话框不仅能回答问题、总结网页,还能在获得授权后自主执行操作。
用户可以直接输入一句话:「帮我找今晚去上海最便宜的机票」「把这篇论文总结成三百字」接下来的搜索、筛选、甚至付款,都由浏览器在后台自动完成。
OpenAI把这种能力称为「Agent Mode」,也就是智能体模式。
此时的浏览器,不再是中性的工具,而是一位能代劳的助手。
Agent Mode官方演示
从商业层面看,这一步几乎是对谷歌的正面宣战。
十多年来,Chrome一直是互联网的默认入口。人们所有的搜索、购物、视频,都从那根地址栏开始。
而OpenAI正在尝试重写那根地址栏,让它从输入框变成对话框。
业内普遍认为,Atlas是OpenAI在搜索业务上的关键延伸。
去年,ChatGPT已经上线「Search」功能;今年,它更进一步,把搜索与浏览融合在一起。
据Evercore ISI调研,使用ChatGPT作为主要搜索工具的用户比例,已从1%上升至5%。
数字虽小,却意味着谷歌的壁垒开始松动。
更微妙的是技术底层:Atlas依然基于Google主导的Chromium架构。
正如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员George Chalhoub所说:
重写浏览器引擎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连微软最后都改用Chromium。
这一切让Atlas更像是一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攻。
OpenAI把GPT-5放进浏览器,而谷歌则被迫把Gemini整合进Chrome应战。
短短半年时间,浏览器的定义被彻底改写。
现在摆在用户面前的,不再是两个搜索框,而是两种思维方式:Google依然让你自己去搜索,而OpenAI则希望直接交出答案。
AI浏览器「三国杀」
Comet、Neon与Gemini版Chrome
几乎在同一时间,AI搜索公司Perplexity和老牌浏览器厂商Opera也亮出了底牌。
AI浏览器的赛道,已经成了一场新的「三国混战」。
Perplexity Comet:AI在浏览器里「动手」
今年9月,AI搜索创业公司Perplexity推出了Comet浏览器,主打「内置AI智能体」和「可执行网页任务」。
据报道,Comet可以直接在网页中读取内容、回答问题、自动翻译,甚至帮用户预订会议或在线购买。
Comet让浏览器成为行动者,而不是被动的阅读器。
Comet背后的逻辑与ChatGPT Atlas相似。它将对话式交互直接嵌入浏览器框架,让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完成任务,而不是靠搜索-点击-跳转的传统路径。
在某种意义上,它是OpenAI思路的预演者。
Opera Neon:复活的老将
老牌厂商Opera也在9月推出Neon AI版,凭两项功能重新杀回战场:
Do:可根据指令自动执行网页任务,如填写表单、截图、生成回复;
Cards:允许用户将常用提示词保存为卡片,形成个人化工作流。
你可以创建自己的Cards,让Neon像私人助理一样行动。
Neon的策略是「轻量创新」——在熟悉的浏览框架中加入记忆与复用功能,让浏览器更懂你。
Google Chrome+Gemini:守城者的反击
面对新玩家,Google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它已在Chrome中整合自家模型Gemini,推出摘要、问答与任务自动化功能。
但这一版本仍停留在「AI嵌入旧框架」的阶段,而非彻底重构。
Opera执行副总裁Krystian Kolondra在Fortune采访时说道:
浏览器的世界比操作系统更重要,因为它更清楚你在页面上做了什么。
速度、标签页早已不是胜负关键。
谁能在浏览器中率先把AI变成真正的行动者,谁就有机会定义下一个十年。
共用同一个「底盘」
AI浏览器的技术困境与宿命
在这场看似热闹的AI浏览器大战背后,藏着一个冷静的事实。
无论是OpenAI的Atlas、Perplexity的Comet,还是Opera的Neon,它们几乎都建在同一个地基上:Chromium。
Chromium是谷歌在2008年开源的浏览器引擎项目,它决定了浏览器如何索引网页、解析代码、渲染内容、管理内存与安全沙盒。
如今,超过80%的全球主流浏览器都以Chromium为基础,包括Chrome、Edge、Brave、Opera、Arc,以及如今的Atlas与Comet。
换句话说,即便AI浏览器在前台各有千秋,后台的「引擎」几乎都由Google一手控制。
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员George Chalhoub指出:
从头开发一款浏览器极其复杂。你必须重新实现网页渲染、视频播放、加密体系、安全隔离等全部系统功能。连微软最终都放弃自研,改用Chromium。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认为现在有任何公司能真正从零造出一款浏览器。
这也意味着,所有所谓AI浏览器的创新,都在谷歌的阴影里。
OpenAI想用Atlas对抗Chrome,但它的渲染、加载、视频播放,依旧在Google的底层逻辑里。
这让这场竞争带上了几分讽刺意味:他们在争夺入口,却都在同一个入口上盖房子。
AI的加入,无疑放大了风险。
浏览器不只是加载网页,还要直接处理用户的行为、偏好和指令。
底层若被一家厂商垄断,意味着整个AI浏览生态都在为同一家公司「供电」。
Atlas、Comet、Neon在前端层层创新,但真正决定它们命运的,仍是那块不可替代的底盘。
AI浏览器看似在开辟新世界,但所有道路,最后都通向Google。
争夺用户的第一反应
AI浏览器的入口之战
当所有浏览器都建立在同一个底盘上时,真正的竞争就不在「技术」,而在「入口」。
也就是说,谁能占领你的第一屏,谁就能控制你的数字生活。
这正是OpenAI、Google、Perplexity、Opera等公司在争夺的核心。
Perplexity的首席商务官Dmitry Shevelenko做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
浏览器就是我们白天生活的画布。 如果我们能在这块画布上创造价值,就能掌握比搜索更大的空间。
他的话,揭开了这场战争的真相:AI公司不满足于只是提供答案,它们想掌控用户从思考到行动的整条路径。
对OpenAI来说,ChatGPT Atlas不只是一个新产品,而是把自己从聊天工具推向操作系统的关键一步。
Atlas可以调取插件、访问第三方服务、读取网页内容,甚至管理文件和邮箱。
一旦用户习惯通过Atlas处理工作流,它就成为新的数字中枢——一个能同时管控搜索、办公、购物和娱乐的「总入口」。
在这方面,OpenAI与Google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谷歌的Gemini Chrome仍维持传统结构——用户发出搜索指令,AI在结果页上提供摘要。
而OpenAI选择了「全包式体验」:不让用户离开浏览器,不让信息回流到搜索引擎。
这是一种「入口封锁」:
谁控制交互的起点,谁就控制了数据流向。
同样的理念,也在其他AI公司身上蔓延。Anthropic正通过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打造通用接口,让其Claude AI能在不同应用间共享上下文;
而Perplexity Comet试图通过浏览器绑定搜索服务,让用户的每一次阅读、查询、下单,最终都沉淀在自家生态内。
Chalhoub在采访中提到,用户行为的迁移往往出现在那些「节省时间的小瞬间」:
如果一个浏览器能帮我自动订票、总结文章、整理资料,人们会比想象中更快接受这种模式。
这也是AI浏览器真正的野心所在:用一次又一次的便捷体验,换取对用户全局的掌控。
浏览器之争早已不是标签页的战争,而是「谁能成为你生活的起点」的战争。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竞争里,AI不只是加速器,更是新的权力工具。
隐私的代价
当浏览器开始推测你的意图
AI浏览器的故事,听上去像一场效率革命。但越高效,就越意味着你要交出更多的自己。
传统浏览器最多知道你「搜索了什么」;而AI浏览器,则能知道你为什么搜、在想什么、甚至情绪如何变化。
因为它不只是记录操作,而是在理解意图。
Chalhoub警告道:
AI浏览器的强大之处,也在于它能推断出用户的动机与习惯。每一次提示、每一句总结,都是关于你的新数据点。
换句话说,AI浏览器不只是观察者,而是心理画像的构建者。
它可以预测你下一次搜索的主题、购物的品类,甚至在你还没意识到之前,先一步替你决策。
这也让「隐私」变成这场竞赛中最微妙的词。
因为所有AI浏览器——无论是Atlas、Comet还是Neon,都必须在「理解用户」与「侵犯边界」之间做平衡。
奥特曼在一次公开采访中提醒:
用户与ChatGPT的对话目前并不享有法律保护,一旦被传唤,这些内容可以被要求提供。
这意味着,一旦让浏览器接管你的邮件、文档、日程、通讯——你交出的,已不仅是数据,而是一整个生活。
一些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种风险。
Opera在其Neon隐私声明中明确表示:
所有用户请求均在本地端加密,仅在用户主动触发时才上传,且不用于训练我们的模型。
但在整个行业层面,透明机制仍然缺失。AI浏览器越懂你,它的黑箱就越深。
用户看到的,是被润色后的便利;看不到的,是数据在背后被如何使用、存储、再训练。
我们正进入一个「暗网时代」(dark internet),它不是为人类而写,而是为AI去读取与执行的网络。
当网页不再是给人看的,当浏览器比你更懂你的偏好,「上网」这件事,也就不再只是人与信息的连接,而是人与算法之间的博弈。
AI浏览器的终点,也许不是更快地找到答案,而是悄无声息地,取代了我们寻找答案的过程本身。
参考资料:
https://fortune.com/2025/10/22/ai-browser-wars-agents-google-perplexity-opera-comet-neon-gem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