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近日,驻津央企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六院)测绘院在南宁轨道交通1、2号线上创新实施无人机与人工协同巡检,成功开拓了低空经济新业务,建起智能化、立体化、全天候的地铁安全防护网,也为天津港保税区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再添新成果。在此次巡检中,中铁六院用AI算法对无人机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精准识别地铁沿线的潜在风险点,这一模式为地铁安全运营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技术保障。
南宁地铁1、2号线总长约60公里,日均客流量超50万人次,其沿线地铁保护区是保障线路安全运营的核心区域。此前,传统人工巡检模式存在明显短板,不仅单次巡检耗时长,还易因地形遮挡、视野局限产生巡检盲区,难以满足高密度运营下的安全防护需求。为破解这一痛点,中铁六院在沿线8个关键点位部署了8台专业巡检无人机,将全线划分为16个标准化巡检区段,实现每日3次全自动巡航作业。
在地铁保护区上方,一架架无人机沿着预设的巡查航线平稳飞行,借助高清摄像头和AI识别系统,对周边环境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拍摄,精准捕捉地铁保护区内的施工作业情况。“面对城市低空环境复杂多样的问题,我们针对性制定了‘一区一策’解决方案,构建‘无人机巡查+人工补位’的协同机制。在禁飞区段采用人工每日巡检加外部单位联动机制;在盲区加装电子哨兵与警示装置,实时监测动态;在密林区加密界标界桩,确保巡检无遗漏。”同时,在特殊时段与恶劣天气下,系统也可自主调整飞行计划,并自动强化人工巡查频次,既实现合规管控,也保障业务不间断运行。”中铁六院项目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同时,作为整个巡检体系的“中枢大脑”,智能巡检平台依托“空-地-云”协同架构,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在以数字孪生地图为基底的指挥中心大屏,可以实时呈现无人机航迹、预警动态与处置进展,管理人员可通过大屏“一键穿透”查看任意点位的巡检影像、设备参数与历史记录。此外,平台还具备“自动派单-进度跟踪-结果归档”的全链条功能,当AI识别到违规施工、围挡侵占等隐患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带定位的处置任务,推送至就近巡检人员的手机APP,并形成可追溯的闭环档案。
无人机与人工协同巡检不仅实现地铁巡检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警”的跨越,更成功开拓了低空经济在城市安全管理中的新赛道,显著降低成本、提升效能。“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AI算法,拓展应用场景,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新动能,也为低空经济在城市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树立新标杆。”该负责人说。
(津云新闻记者 赵颖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