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的科学家团队,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
他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揭开了黄金等重元素起源的核心细节。
大家平时接触的黄金,不管是首饰还是金条,居然和遥远恒星的极端事件、微观原子核的衰变过程紧密相关,这背后的联系真的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黄金、铂这类重元素,可不是地球自己能孕育的。
它们的诞生,得靠恒星坍缩、超新星爆炸甚至中子星碰撞这种宇宙级的“大场面”。
在这些极端环境里,会发生一种叫“快速中子捕获过程”的反应,简单说就是原子核会不断捕捉中子,直到自己变得不稳定,再衰变成更稳定的核素。
本来以为这就是重元素形成的全部故事,后来发现学界对这个过程的关键细节一直搞不清,尤其是其中涉及的一些奇异核素,根本没法直接研究。
要破解这个谜题,首先得找到合适的研究对象。
田纳西大学的团队选了铟-134这种核素作为研究起点,还用上了徐正宇助理教授提出的数据分析方法。
这种原子核制备起来难度极大,得靠全新技术才能凑够实验所需的数量。
还好,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ISOLDE衰变站帮了大忙。
这个设施用精密的激光分离技术,造出了足够多且纯度很高的铟-134原子核。
当铟-134衰变时,会形成锡-134、锡-133和锡-132的激发态。
研究团队用自己学校研制的中子探测器,捕捉到了关键信号。
这项实验的工作量大得惊人,研究生彼得・迪泽尔几乎全程参与。
他不仅搭建了中子追踪探测器的框架,还组装实验装置、调试电子设备、制作β粒子探测器。
测试测量、开发数据采集软件、校正时间分辨率,最后还要分析数据,这些活儿他都没落下。
当然,迪泽尔自己也说,研究成功离不开同事和合作者的指导,这种跨机构协作的力量确实不容小觑。
经过一系列攻坚,团队终于有了三项重大发现。
第一个就是首次测量到了β衰变延迟双中子发射过程中,中子释放的能量。
这种双中子发射只存在于短寿命、不稳定的奇异原子核中,而且中子散射性极强,之前从来没人能测出它的能量。
如此看来,这个突破确实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也让黄金形成的模型框架更清晰了。
第二个发现更有意思,他们观测到了锡-133中一个被找了二十年的单粒子中子态。
按照传统观点,激发态的锡核会“蒸发”掉中子冷却,变成完全不记得母核衰变过程的“失忆核”。
但实验结果显示,锡核并没有遗忘,铟元素的“影子”还在。
这个发现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原子核有时释放一个中子,有时释放两个,填补了理论上的空白。
第三个发现是观测到了这种新状态的非统计性分布。
多数情况下,原子核衰变会像“豌豆汤”一样,受统计机制影响,但这次发现的衰变过程很“纯净”,各个状态彼此独立。
这也说明,当研究深入到像“田纳西素”这类远离稳定区的奇异核素时,旧有的物理模型已经不适用了,新模型的构建迫在眉睫。
其实早在2017年,LIGO就观测到了中子星合并事件,首次证实这种碰撞能产生重元素。
但那次观测更多是宏观层面的发现,而田纳西大学的研究则从微观核物理机制上给出了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让人类对重元素起源的认知更完整了。
这项研究的价值可不只是解开黄金起源的谜题。
它收集到的双中子发射能量、非统计分布等数据,能帮助科学家构建新的理论模型,更精准地预测奇异原子核的图景。
实验中用到的中子探测技术,未来可能还会应用到核能安全、天体物理观测等其他领域。
基础科学研究有时候看着离我们很远,研究的都是宇宙和原子核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正是这些探索,让我们知道了身边珍宝的来历,也让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不断加深。
从恒星熔炉的剧烈爆炸,到实验室里原子核的瞬时衰变,宏观与微观就这样被物理学联系起来。
随着新模型的建立,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宇宙谜题被解开,而这些探索本身,就是科学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