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你有多久没有使用过现金支付了?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每天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高达85%,2022年的数据为84%,2021年的数据则是78.3%。
从上述数据就可以明显看出来,绝大多数中国人早就不碰现金了,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可以完成各种场景的支付。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目前的移动支付只在我国以及别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流行。在欧美的发达国家,人们似乎用不惯手机支付,要么使用现金,要么则是刷卡。
为什么中外之间会存在明显的支付差异?外国难道就没有手机支付吗?继续使用现金支付或者是刷卡,难道他们就没有感到不便吗?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就来聊一聊中国和外国人之间的支付习惯差异。
美国,最早使用但不是最多使用
严格来说,移动支付属于电子支付这一大类,因为付钱的方式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种类型就是传统的付钱方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属于现金交易。或者是开一张支票,拿着支票到银行去兑钱。除此之外,汇票的方式或者是银行转账的方式都属于传统支付模式。
电子支付属于第二大类,而电子支付系统非常庞杂,比如现在我们使用手机相互转账支付,这就属于移动支付。除此之外,POS机、近场支付或者是条码扫描等等,这些也都属于电子支付的形式。
电子支付这种形式最早是在美国开始的,还在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就专门围绕电子支付出台了一部法案。到了80年代,新的法案又详细规定了电子支付的操作过程和流程。
2000年,美国的专利局收到了世界上第一个移动支付系统专利申请。换句话说,移动支付技术距今有25年的历史了。
我国目前大多数人使用的移动支付又可以叫做在线支付,因为必须要借助互联网才能实现转账,如果没有网络的话就不能够完成支付。而在移动支付领域,还有一种支付方式属于近场支付,就是不用联网也能完成转账。
移动支付的另一大特点都是在第三方平台上实现资金流动的,不用通过银行,或者说完全把银行排除在了支付体系之外。过去这个第三方叫非金融机构企业,后来我国出台新规定后,又叫做第三方支付平台。
简单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就是公众银行以及商家之间的中间人,只要相关的企业获得支付牌照,然后就能跟银行签订协约,将自己的系统与银行的系统相连接,就可以协助银行完成转账。
通过上述情况就能够看出来,传统的支付方式除了现金交易外,基本上都是在银行这个平台上完成资金的流动,而移动支付的方式虽然是在第三方平台上实现的,但是必须依赖银行系统,因为现在的移动支付都必须要绑定一张银行卡。
美国虽然最早开始使用电子支付以及移动支付这种形式,但是到后来真正使用的民众其实并不多,反倒是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以后,发展中国家使用移动支付的占比越来越高。
移动支付减少了对银行设施的依赖
严格来说,移动支付这种形式就是通过线上的系统,以数字的形式进行资金交流交换,本质上来说不需要利用线下实际存在的银行设施。这对于那些银行系统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非常友好,因为不需要现实的银行网点,更不需要柜员机和其他终端设备。
比如在非洲的肯尼亚,还在2007年就推出了移动支付服务,该国的支付平台是M-pesa,M的意思就是英文手机的首字母,pesa是斯瓦希里语钱的意思。
这种移动支付方式出现后,不但在肯尼亚国内走红,而且很快推广到了坦桑尼亚、南非、莫桑比克、加纳、莱索托、埃塞俄比亚、埃及、等非洲国家。甚至于阿富汗、印度、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非洲之外的国家,现在也在使用这个支付平台。
世界银行在2018年曾经做过一个统计,高达73%的肯尼亚人都在使用移动支付,无论是购买商品还是发放工资,都通过移动支付来转账。根据 M-pesa 平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肯尼亚国内有3700万活跃用户,而肯尼亚人口为5000万人,每年通过这个平台的转账次数达到110亿次。
这样的情形跟国内的移动支付场景简直一模一样,在另一个国家印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还在2018年的时候,印度的移动支付交易量就增长了55%,增长速度更是排在世界第一位。
前面已经提到,移动支付这种形式不用依赖银行的线下系统设施,而大量的发展中国家银行系统相对薄弱,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见过支票,也没有使用过信用卡,所以这就给移动支付留下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来看一组信用卡的使用数据就能看出端倪。中国银行业协会201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人均拥有信用卡3.11张,而我国人均拥有信用卡只有0.3张,巴西为0.81张,土耳其为0.74张,墨西哥为0.25张,印度只有0.02张。
我国的银行系统设施虽然建设相当完善,但信用卡其实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普及。表面上看起来办卡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持有信用卡的比例用户并不高。
还没有等信用卡完全普及,智能手机先一步的得到了普及,这样一来,移动支付这种形式就超越了信用卡,成为了无现金支付的主流方式。
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跟我国相反,他们是因为此前的信用卡普及率太高了,民众完全适应了使用信用卡,所以当移动支付出现之后,很多人并没有做出改变。
发达的银行系统和信用卡使用习惯
相比于发展中国家,欧美发达国家的银行系统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当完善,不光是因为他们经济发展较快、较早,还因为发达国家的很多银行都属于私营性质,由于彼此之间竞争激烈,所以围绕基础设施的建设,银行方面十分的上心。
也正因为这一点,当信用卡出现之后,这种支付方式很快就得到了普及。任何一个支付场景,商家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系统插件,就可以实现所有银行的网上转账支付业务。
而对个人来说,出门带一张信用卡就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消费支付,哪怕是骑共享单车,同样也可以使用信用卡支付,这种支付方式其实也很便捷。
还是以美国为例,每年至少有12亿张信用卡在社会上流通,如果将美国所有流通的信用卡堆叠起来,相当于13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美国的信用卡不但种类多,申请起来也异常的方便,所以美国人逐渐养成了牢固的使用信用卡支付的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后来出现了移动支付这种新的支付方式,很多美国人也不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使用手机支付和用信用卡刷卡一模一样,而且使用手机支付还得操作几个步骤,而使用信用卡刷卡的话,只要掏出卡片一刷就行,所以他们觉得没必要再多使用另外一种支付方式。
其他欧洲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信用卡的普及度高,各种各样的支付场景里人们都是刷卡,这种习惯牢不可破,所以移动支付在发达国家就没有火起来。
还有观点说,除了刷卡以外,发达国家的人更喜欢使用现金支付。这种说法其实不太准确,并不是发达国家的人喜欢现金支付,而是在有些消费场景里一下子不能刷卡,商家没有可提供刷卡的支持系统,所以只能使用现金交易。
相比之下,现在的智能手机几乎24小时不离开人手,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偏僻的乡村,只要有网络都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的完成支付,因此这样一对比的话,在我国只要有联网的手机就可以完全抛弃现金支付。
所以,并不是说欧美人喜欢现金交易,而是在一些不支持刷卡的情况下,只能使用现金交易。这样一来,欧美人依旧保留着随身携带现金的习惯,而中国人则可以完全抛弃这个习惯了。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移动支付就是完美无缺的了呢?移动支付固然很好,但并非没有缺陷,而且有些缺陷还非常的致命。
隐私风险和监管困难
手机移动支付最大的一个风险恐怕就是个人信息和支付习惯的泄露。现在的智能手机几乎集成了一个人衣食住行所有的消费场景,所以只要分析这些数据,就可以掌握一个人的消费习惯以及他的收入情况。
更何况智能手机里还安装有其他APP,几乎每个平台都在有意或者无意间收集用户的数据,这些数据和消费支付的数据综合在一起,不但能够勾勒出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还能够知道这个人的习惯和爱好。
所以说,手机里面的APP都不用偷听你说话,只要分析你手机里储存的一系列数据,分析你每天的支付习惯以及移动的轨迹,就能够知道你喜欢吃什么,你喜欢买什么,以及你心中最想买的东西是什么。
相比之下,传统的现金支付就不会存在这种情况。刷卡的模式虽然也联网,而且也能分析出个人的消费习惯,但是相对于移动支付,前者的技术相对复杂,分析起来的难度和成本较高,所以不会像移动支付这样便捷。
而且移动支付是通过第三方平台来转账,这实际上屏蔽了银行清算系统,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就变得更加困难。同时也给各种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包括洗钱以及网络诈骗在内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都因为移动支付的普及而变得更多。
最后还有一点,现在的移动支付必须要联网才能完成,一旦失去了网络信号,或者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服务器遭到网络攻击的话,所有人的移动支付功能都会在一瞬间瘫痪,因此这个问题隐患也很严重。
结语
综合来看,欧美人并不是喜欢现金支付,而是他们习惯了信用卡支付模式,在某些特殊的消费场景下不能刷卡,所以现在出门还必须得带上现金。
而我国的移动支付得到了最大化的普及,人们的支付习惯已经改变,所以现在出门都不怎么带现金。不过为了保证支付的安全,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加强隐私的保护。
整体上来看,支付习惯的改变是因技术的存在而改变的,不同技术的背后以及不同技术普及的背后都会影响人们的支付习惯,每一种支付习惯都有优劣,这也是时代变化的一种普遍规律。
参考资料:
《移动支付为何在发达国家流行不起来?》 羊城晚报 2019年12月14日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报告显示,我国每天移动支付用户占比85%》 中国银行保险报 2024年4月28日
《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冷热不均,发展中国家“粉丝”多》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