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思、发起再到实体化落地运营,可信数智增强创新联合体是天河区科创生态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生动缩影。可信数智增强创新联合体发起人黄海军、邱洋,天河科技创新发展的见证者,如今再因创新联合体携手,成为天河数字经济“链式创新”的践行者。
▲可信数智增强创新联合体发起人黄海军、邱洋
本期见证者说
讲述他们眼中
天河的变迁、创新联合体的诞生
以及AI浪潮下天河的新机遇
PART
创业环境
科技产业生态逐步完善成熟
黄海军在2008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广州,邱洋则更早,2004年就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读书,同样在2008年左右正式步入职场。两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广州作为事业起步的地方,并非偶然。
“我最早在科韵路一带上班,彼时科韵路的创业氛围已经非常浓厚,这样的氛围激发了我们创新打拼的决心。”
短短11公里科韵路,北起天河智慧城,南接琶洲互联网集聚区,是天河科技创新的“重要动脉”。这里孕育出网易、三七互娱、酷狗等知名企业,创造了千亿元产值的产业生态,无数创业者在这里开启了梦想之旅。
在他看来,以科韵路产业带为代表的天河不仅有浓厚的创业氛围,更汇聚了丰富的科研资源、人才储备以及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了从萌芽到壮大的全链条滋养。
邱洋的体验则更聚焦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当时,天河智慧城的交通、配套仍显不足,乘坐公交需等延长线才能抵达,这也导致企业引进人才困难。如今天河智慧城已今非昔比,地铁线路四通八达,商业配套愈发齐全,“天河”二字本身已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名片。
在他们看来,天河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在于产业思维与生态的转型。
黄海军表示,早年做互联网、游戏业务时,企业只需做好产品即可生存。如今在AI时代,企业仅靠技术远远不够,缺乏行业知识与数据支撑,根本无法推进业务,而天河恰好具备支撑产业协同发展的条件。
“天河的科技产业已从单一走向丰富”。
据邱洋观察,早年天河的科技产业多聚焦于销售贸易与技术服务类创业,产业形态相对单一。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天河的科技产业围绕“数字赋能千行百业”的核心方向形成新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的产业链持续延伸、环节不断补位,逐步构建起完整且成熟的产业体系,这为天河进行链式创新筑牢了根基。
PART
握指成拳
信任是链式创新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创型企业发展面临不少挑战和机遇。为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各地纷纷开始创新联合体的建设探索。
2023年9月,在天河区相关部门支持下,锦行科技会同品高股份、掌动智能等19家行业龙头企业,基于市场调研和对产业发展的研判,成立了“可信数智增强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产品研发创新活动。这个由19家企业组成的联合体,涵盖蚂蚁金服等龙头企业、品高股份等上市公司,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联合体并非简单开展供应链合作,而是聚焦联合投入、联合研发、联合开拓增量市场。”谈及联合体的组建,黄海军与邱洋认为,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合作模式的落地。
信任是联合体组建的首要前提。科技型企业的核心技术属于核心资产,若无信任基础,难以开展联合研发。黄海军与邱洋所在企业早有交集,两家企业均位于天河软件园,日常通过园区活动频繁交流,彼此充分了解,为合作奠定了信任基石。
政府的推动与支持则是关键助力。据黄海军介绍,联合体成立和发展过程中,广州市民建、天河政协、天河科技园管委会、天河科工信局、天河政数局等多方力量提供指导。政府并非以“指挥者”身份介入,而是承担“搭桥者”角色,帮助企业串联资源、提供信任背书,让各家企业能够放下顾虑,深入洽谈合作细节。
邱洋指出,联合体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企业创新的瓶颈,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体量后,面临内部创新难、外部联合难的困境。而天河众多腰部企业更是如此,多数企业研发团队规模不足百人,其中懂AI的人员仅占少数,信息迭代速度远远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
联合体成立后,企业定期开展技术交流,实现AI人才共享与技术碰撞,知识迭代效率大幅提升,“三个月的进展相当于一家企业独自研发两年的成果。”
目前,这一创新探索已初见成效。通过共享品高股份的智算技术堆栈和联合体各成员的成功经验,创新企业有望节约数百万元前期研发投入;依托中通服等成员单位的全球分支机构,得以更快速开拓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如今,联合体成员已有23家,在创新产品、前沿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多项跨行业跨领域合作成果。
今年4月29日,联合体迎来了又一标志性进展。可信数智增强创新联合体正式进入实体化运作阶段,揭牌成立了全国首家联合体实体机构——智擎广州,推动AI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度应用与创新发展。
PART
未来机遇
数据能让天河人工智能突围
建设高质量创新联合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联合体的带动下,企业逐步实现“市场机制降低科研成本+有效组织快速推进成果转化+共享资源迅速开拓产品市场”。
谈及创新联合体的未来规划,黄海军和邱洋表示将持续深化“链式创新”,推动AI应用在更多行业落地。在两人看来,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孕育着新的机遇。
“AI的核心是算力、算法、数据。算力方面,中国正在奋力追赶,算法也有希望,而在数据方面已经具备明显优势。”
邱洋解释道,中国是工业分类最完整的国家,广东是全国产业最齐全的省份,而天河是“数字赋能千行百业”的聚集地,千行百业的场景数据,就是天河发展AI产业的“金矿”。
邱洋指出,随着AI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复合型和综合型能力的需求增加,以往仅限于人工智能核心研发领域的专业人才现在有机会与应用软件开发人员交叉合作。非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和职业院校也能参与到AI应用的研发中来,这也为年轻人创造了新的机遇和就业方向。
“AI应用还在探索期,希望政府能持续支持复合型人才培养,开放更多场景,帮企业打通‘创新-落地-变现’的闭环。”
邱洋期待,天河在出台相关政策应确保其连续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上,不仅要起到示范作用,还要将成功的示范经验复制推广,推动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我们应该‘跳出天河看天河’,以大湾区的视角来看待数字经济尤其是AI领域发展。不仅限于引进来,而应更多地考虑一起走出去。”
黄海军期待,未来天河能够从软硬件方面着手,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对接,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加强与国际接轨,推动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
据他透露,联合体正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聚焦“AI+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枢纽——AI创新赋能中心,构建覆盖“场景设计-概念验证-产品定型-人才培养-商业加速-运营中心”的全链路赋能体系,助力企业突破AI应用瓶颈,实现从技术概念到商业价值的跨越式增长。
恰逢天河40周年
来看看黄海军、邱洋对天河有什么期待吧~
今年是天河区建区40周年,请您为天河区送上一段寄语或者祝福。
黄海军: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超过40年,今年是天河建区40周年。我祝愿天河在未来的100年、400年,依旧能在中国、在世界引领潮流,不断创新。
邱洋:作为天河科技创新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希望天河能持续发挥引领作用,走出大湾区、走向世界。
素材来源丨天河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黄嘉成、夏嘉雯
编辑丨陈 琳
初审丨李翔宇
复审丨张煌平
终审丨常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