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丘古城热闹非凡。邢栋 摄

研学团队学生在参观商丘博物馆归德古城沙盘。朱苗苗 摄
商丘博物馆。邢栋 摄

在商丘,殷商之源不仅是文化名片,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明根脉与精神图腾。
从燧人取火到商汤定都,从庄周梦蝶到明清归德府,商丘以“华夏文明之源、商人商业之源、商文明之源”的厚重底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座承载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在古韵与新章的交织中,正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旅强市加速崛起,谱写新时代的璀璨华章。
1.锚定殷商之源 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标杆
作为殷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商丘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文明的密码:玄鸟生商、阏伯观星、王亥服牛、商汤都亳、微子封宋……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是《诗经·商颂》中的诗句,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传说记载了商族的起源。为了寻找先商的遗存,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考古人拨开商丘这片漫漫黄沙覆盖下的土壤,拉开了殷商探源的序幕……
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发现、2021年重新启动的宋国故城考古,则以其“城摞城”的奇观,诉说着商丘3000余年城址不移的文脉传奇。考古勘探清晰揭示,自两周、汉代、隋唐、宋金直至明清,历代城墙遗存层层叠压,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珍贵样本。
永城王庄遗址是商丘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2024年的发掘中,出土了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君主级大墓,出土玉器、陶器、骨器等珍贵文物300余件,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关键实证。
近年来,商丘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扛起时代担当,以殷商文化为切入点,以殷商之源文化为牵引,将殷商之源文化建设提升至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位置。通过构建“一区一群两带四径”,即殷商之源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核心体验区、殷商遗址文化保护发展群、隋唐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带、黄河故道康养休闲旅游带及打造以殷商探源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路径、以圣人为主题的旅游路径、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路径、以民俗体验为主题的旅游路径等四条文旅主题游径,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布局,促进业态培育。
在城市规划、建设、更新改造过程中,将历史文化的传播与城市景观空间相结合,融入更多殷商之源文化元素。鼓励餐饮、酒店、民宿等在基础设施和特色菜品中融入殷商之源文化元素和沉浸体验。加强各类资源、平台、载体的整合,拓展国内国际视野,采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彰显殷商文化精神的文旅产品、品牌性文艺产品、文化活动等。对殷商文化蕴含的人物、典故、道德礼仪等元素进行深入发掘,以新的表现手法进行演绎表现,以新业态赋予殷商文化新生命。
与此同时,商丘制定出台了《商丘市殷商之源文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阶段性目标与实施路径。这一系统性规划不仅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更为全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描绘出清晰蓝图,彰显了商丘在文化传承创新上的坚定决心与战略远见。
“十四五”以来,商丘精准把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国家考古重点工程的重大机遇,坚持学术研究与田野考古双轮驱动,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与转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下一步,商丘市将深度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以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深入阐释“殷商之源在商丘”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殷商之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实际行动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文旅+”绘新篇 激活全域旅游
商丘作为殷商文化的起源地,以殷商之源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定位和总牵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近年来,商丘始终坚持以商文化为根,产业集群发展为脉,系统推进文旅产业集群发展、文化价值多维转化、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着力把商丘建设成为殷商之源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核心体验区、中华文明探源旅游目的地。
商丘市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走进商丘,这里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更有创新的活力。“十四五”期间,商丘成功培育3家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依托殷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等优势,打造了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等省级研学旅行基地。《知汉——登芒砀之巅,溯大汉之源》等精品课程让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历史,宁陵县出版的《非遗故事话河南》教材开创了非遗研学新模式,睢县惠济文化大观园则不断优化课程,让研学之旅更加生动有趣。
重点项目的标杆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火神台景区推出的大型实景演出,以“玄鸟生商”的古老传说为核心,成功吸引游客沉浸于殷商史诗的文化氛围中。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商丘市文旅精心策划,以丰富的产品供给、优质的服务保障成功激活假日旅游市场。全市文旅市场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收入实现双提升。据统计,今年双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474.7万人次,同比增长0.62%;实现旅游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1.27%,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在文旅消费方面,商丘连续举办美食节、露营音乐美食季、火神台庙会非遗文化周等活动,点燃市民游客的消费热情。民权县、夏邑县成功入选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县,2家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让夜游、夜娱、夜购、夜食在商丘绽放光彩。150万元文旅消费券的发放,更为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钻石之旅”工业旅游线路将现代钻石培育产业与传统文化符号巧妙结合,而商丘发挥“戏窝子”优势,培育出戏曲妆造体验、深度研学旅行等新业态,让游客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公共服务融合方面,商丘市推动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嵌入旅游线路,打造景区图书馆分馆、文化驿站等特色空间,868文化艺术创意园、马牧老街、惠济文化大观园等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新亮点,围绕重要节假日开展文化志愿者走基层活动,推动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文化活动、全民阅读和志愿服务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来自重大项目的支撑与区域合作的深化,总投资额52.6亿元的13个重点文旅项目已集中签约落地。同时,商丘积极参与淮海经济区文化旅游联盟建设,联合推出“殷商文化溯源之旅”等跨省精品线路。在城市规划建设更新中,商丘更注重将殷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空间,使整座城市成为一个可阅读、可体验的大型文化空间。
科技创新应用方面,商丘市引进北京盛威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畅游商丘”智慧旅游出行综合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同时加强行业标准培训,组织《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专题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王庄遗址深埋的文明密码,到非遗工坊里跃动的创意火花;从宋国故城沉默的夯土城墙,到文旅街区沸腾的人间烟火——商丘正以其卓有成效的实践,生动诠释着古老文明如何在当代实现创造性延续。考古学家的手铲、非遗传承人的匠心、规划师的蓝图与游客的脚步,共同构成了这座千年古城迈向复兴的协奏曲。
商丘,正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为翼,绘就一幅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画卷,让这座历史名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3.科技赋能文旅 发展势头强劲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商丘文化创新的核心命题。作为殷商文化重要发源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以“增进人民文化福祉”为出发点,用科技打破时空壁垒,推动殷商文化从学术殿堂走入市井生活,走出一条“科技+文旅”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路。
科技赋能是商丘激活文化遗产的关键抓手。在王庄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览馆内,以VR、AR技术打造的“穿越五千年”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走进”大汶口文化聚落,触摸史前文明;商丘博物馆内,“宋国故城城墙剖面展区”通过灯光投影与智能语音,将“城摞城”三千年的沧桑直观呈现。不仅如此,商丘还率先完成“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中博物馆的数字化升级,用AR、全息投影等技术还原“钻木取火”“玄鸟生商”等历史场景,搭建“数字商丘古城”,让文化体验更鲜活。
深厚的文化,为文旅发展筑牢根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项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64处、市县级300余处,文旅市场存量充足、潜力巨大。“十四五”期间,这份潜力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成功创建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省级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培育2个省级文旅消费试点县、2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民权王公庄、夏邑龙港湾等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发展57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5家休闲观光园区,文旅产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面向未来,商丘的文旅发展蓝图已绘就。目前正高标准编制“十五五”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推动商丘市大运河文化展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全面推进殷商之源文化建设43个重点项目,同时谋划“考古中国·殷商之源遗址群”、大运河(商丘段)国家文化公园保护提升、黄河故道国家文化公园等30个重点文旅项目,为未来五年文旅产业发展描绘蓝图。
从科技激活文物,到产业带动发展,商丘正以殷商之源为名片,让文化遗产成为文旅增长的新引擎。这座古城不仅在诠释“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时代命题,更在以强劲的文旅发展势头,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商丘力量。(河南日报记者 李凤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萌萌)
上一篇:台湾人,难道不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