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亦父母”征文
在医学传承的漫漫长路上,导师的身影如灯塔般照亮前行的方向。他们不仅以渊博学识引领我们探索医学的浩瀚深奥,更在朝夕相处间,以朋友般的真诚相伴,父母般的深情守望,滋养着我们成长的点滴。这份“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匠心与“润物细无声”的至深关怀交织,共同构筑了我们心中的独特温暖与力量。
为深切铭刻这份弥足珍贵的师生情谊,弘扬医院尊师重道、教学相长的优良风尚,生动展现导师群体在立德树人、精进医术、关爱学子方面的感人事迹,教务部面向全院研究生组织“亦师亦友亦父母”主题征文活动。经过教务部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十篇最佳征文,我院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对获奖作品进行连载推送。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执笔于此时,墙角淡雅的花香氤氲四溢,枝头微动,仿佛在轻声呢喃过往的岁月。伴着金色的阳光、徐来的暖风、墙角的芬芳,顺着那条林荫间葱郁的小路,我抬起笔尖,一点一滴追溯过往的记忆。
初见
故事开始,两年前的我迈着轻快的步伐,第一次沿着这条小路踏进了九号楼的大门。怀着紧张不安的心情,我徘徊在走廊的尽头,盯着时钟上的指针滴答作响,当下心中的声音反复轻念:“杨老师,是怎样的人呢?”
“马玲,过来这里。”这时,耳后传来儒雅和缓的声音,来不及思索,我便紧忙小跑过去,向杨老师第一次面对面的自我介绍。“好的,我先带你参观一下科室环境。”杨老师边说边帮我拿了件洁白簇新的工作服。刹那间,所有的不安好似都烟消云散了,我就这样安心跟在老师的身后,听老师耐心的一处处讲解科室的每个地方,生动的向我回忆起科室文化墙上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我由衷的感慨这里每张照片独有的精神,感慨老师们无畏的勇气和艰辛的付出,更感慨:“原来我的杨老师,是这样的人啊。”
至此,我的敬意由此萌芽,在心田悄然生根。初见,老师。是身姿高挑、眼眸深邃、鼻梁挺拔、剑眉星目的杨老师;是温声细语、细致入微、尽职尽责、关爱学生的杨老师!
深刻
顺利的成为了杨老师众多桃李中之一——小幼苗,我的故事才正式开始。后面的这段时光,我不断汲取杨老师给予的阳光、水分和养料。小到一丝不苟的教我正式醒目的幻灯片格式,大到孜孜不倦的手把手教我查阅前沿文献。我再次心想:“原来杨老师是这样的人啊。”可是,杨老师,给人的感觉又哪可能是这些词藻就可以概括,是这一小段时间就可以了解的呢?
笔尖追溯着时间,来到一天傍晚,路灯的光辉映衬着整个街道格外的好看,我开心的迈着大步准备回家大吃一顿来缓解一日的疲乏。远远的看到杨老师挺拔的身姿背着双肩包迈步在院前那条林荫路上,与身边另一位老师交谈着什么,我没有上前打扰,只是心里暗想:“这么晚,杨老师还来医院吗?”后来,我从科室其他老师那里得知,杨老师会经常被“叫回”医院做一些临床工作,或是抽出时间指导我们这些学生的实验方案或学习规划。
此刻,我才真正感受到杨老师的深沉与厚重。对啊,杨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他会利用午休时间帮我改进实验方案;会在一次次病历讨论中发现我的闪光点,同时提出需要完善的问题;会一遍遍给我提供更大更优秀的平台,放手让我去锻炼自信和勇气。如果我们是幼苗、是花朵,那这一个个阶段中,杨老师不仅仅是春泥、是沃土、更是阳光雨露。因为我的杨老师,他自己本身的价值更甚,他谦逊有礼,总是笑着说:“老师们年纪大了,以后指望你们了,一代更比一代强。”他幽默风趣,会用轻松愉快的语气缓解每一次我们的焦虑和不安。他包容隐忍、认真负责、德高望重,不仅每次微信必回,还给予很多鼓励,何尝不是一回回的鞭策呢?这样的杨老师,不仅仅是在患者心中高尚伟岸的保护神,是在各位老师眼中专业能力突出的带头人,是在教师团队里恪守职责的佼佼者,更是我们学生心中巍峨而踏实的凌云峰。
升华
时间来到故事的尾声。师者,授之以渔。在我这里,我的杨老师,不仅仅在学业方面秉持这一原则,还有太多太多的话,刻骨铭心的也太多太多。其中之一便是:“如果我们这些同学中,有生活上有困难的,告诉老师,老师会给你们留意和介绍科里或者其他的兼职。”这句话,一直都留在我的心底。在我看来,杨老师,他把我们当做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他相信我们会凭借“渔”——自己的本领赢得更多、赢得尊重。
我再一次感慨:“杨老师,原来是这样的人啊。”我的老师,就是这样的有魅力,有魄力。他是我们的启明灯塔,是我们的不倒舟楫,是我们的莫大底气,更是吾辈之楷模!青春这本仓促的书,在杨老师的带领下,我的每一步都踏的用劲且有效,我们同门们共同在暗夜中寻光,荆棘中成长。师泽如光,微以致远;恩重如山,恒久不灭。
顺着笔尖洋洋洒洒千字,心中起起伏伏千遍,愿杨老师往后的每一天如夏日的蝉鸣,高亢而亮丽;如秋夜的清风,悠远而绵长;如古琴般悠扬,每一步都踏在安宁诗意的的路上。愿我最尊敬的老师,前路无疆!
文字丨大连医科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 马玲
策划编辑丨文化宣传部 王小雨
校对审核丨文化宣传部 吴迪
编审丨文化宣传部 邹霞
下一篇:警惕生活“妙招”变“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