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河南省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活动(郑州站)暨启动仪式在郑州正方元国际酒店隆重举行。
该活动由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河南省人工智能协会协办,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旨在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实现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融合,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技术宣讲,而是从政策到实践、从企业到服务商的系统性动员。
高位推动,凝聚共识
金秋时节,商都郑州群贤毕至,直面一个核心议题:作为全国少数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河南如何将人工智能从“前沿热词”落地为“工业动能”?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翔在启动仪式上强调,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渗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着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竞争格局。
事实正在印证这一判断。截至目前,河南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700亿元,培育重点企业超过110家。更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已从个别企业的“试验场”,逐步转向全省工业的“主战场”——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已达87.2%,累计建成智能车间和工厂1685个。
数据要素的价值也在加速释放。全省算力规模达到9.8EFLOPS,15个工业大模型落地应用,本地化部署企业超过1000家,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累计实现交易额42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正在成形的工业智能生态。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近年来我们积极抢抓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机遇,省政府先后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人工智能+’、‘一转带三化’等行动计划,坚持强基础、壮链群、促应用协同发力,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李翔介绍道。
在郑州高新区,传感器产业在全国十大园区中位列第四;在超聚变,人工智能服务器累计出货5万台,市场份额全国第一;在卓益得,人形机器人产品已上线京东自营,中部地区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建成投用。这些亮点勾勒出河南在人工智能赛道上的积极布局。
“深度行”不止于“行”,更要“深”与“实”
本次“深度行”活动,其意义远不止于一场启动仪式。按照规划,从10月起至年底,系列活动将在全省各地市巡回开展,搭建一个“政策—技术—场景—解决方案”的精准对接平台。
“我们要抢抓试点机遇,打造转型样板城市。”郑州市工信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刘学江在分享中表示。他强调了推进路径的实用性,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更要关注技术如何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全流程。
河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晶从“工业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出发,而蓝卓数字科技总经理陈玉龙则从实践角度强调,“夯实工厂数据底座 筑牢工业AI基石”。这些观点从不同维度勾勒出人工智能落地工业的现实路径。
未来目标:从“单点突破”到“综合集成跃升”
根据《河南省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河南已设定清晰目标:到2027年,建设1800个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和工厂,打造40个高标准数字园区,建设6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
李翔在讲话中向三类关键主体发出呼吁:制造企业要“主动将人工智能融入企业发展战略”;数字化服务商要“提供一揽子模块化、可配置的解决方案”;各地工信部门则要“加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活动不仅是政策的宣讲台、技术的展示窗,下午的座谈会更是供需对接的桥梁、思想碰撞的平台。会场内,提问者直抒困惑,应答者倾囊相授。从数据采集的难点突破到技术推动的长效机制,从单点技术的应用到整体数智化改造的规划,讨论层层深入,气氛持续升温。这些讨论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进展,更聚焦于解决技术落地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与会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施路径。
随着深度行活动在全省范围内的持续推进,河南正式开启了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新篇章,加速构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生态,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元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