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英伟达宣布,旗下被称为“地表最强AI芯片”的Blackwell架构芯片,已经在美国实现量产,而且号称“全链条美国制造”。
不少人惊呼“美国芯片制造真的回来了”,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份“美国制造”的荣光背后,是台积电被一点点“掏空”的现实。
1650亿美元投资,首次把董事会搬出中国台湾,而美国芯片的“发力”,根本是一场“借鸡生蛋”的游戏。
英伟达芯片的“美国造”,全靠台积电撑着
根据英伟达官方披露,Blackwell芯片采用4纳米工艺,内置2080亿个晶体管,算力是上一代的3倍,能轻松应对ChatGPT级别的AI训练任务,被行业称为“AI 时代的核武器”。
而它的“美国制造”流程是这样的,英伟达在美国硅谷完成设计,然后送到台积电美国亚利桑那工厂生产晶圆,最后再运回中国台湾做封测。
不过很快封测环节也要搬到美国了,因为台积电计划在美国建两座先进封测厂。
听起来像是“全链条本土”,但核心环节全靠台积电,美国自己没有4纳米先进制程的制造能力,也没有对应的封测技术,所谓的“美国制造”,本质是“美国设计+台积电美国工厂生产”。
更有意思的是,这款芯片的量产时间点,2025年10月,正好赶上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投产4纳米工艺的节点。
也就是说,英伟达之所以能喊出“美国制造”,完全是因为台积电把最核心的制造能力,搬到了美国本土。
如果没有台积电,美国就算能设计出Blackwell芯片,也只能像以前一样,送到中国台湾或韩国生产,所谓的“美国芯片发力”,从一开始就离不开台积电这个“基石”。
美国怎么“掏空”台积电的?
台积电不是自愿把“家底”搬到美国的,而是被美国一步步逼着走到今天的。
事情要从2020年说起,当时美国就开始游说台积电赴美建厂,台积电一开始是拒绝的,但美国没给台积电太多选择。
2022年,美国出台《芯片和科学法案》,明着给“补贴”,暗着设“门槛”,想拿美国的芯片补贴,就得在美国建厂,而且不能给中国出口先进制程芯片。
一边是补贴诱惑,一边是市场威胁,台积电只能妥协,最初计划投资120亿美元建一座工厂,后来在美国的要求下,投资一路加码。
2023年涨到400亿,2024年突破1000亿,到2025年,总投资已经飙到1650亿美元。
更狠的是“掏人”,美国本土没有足够的芯片制造工程师,台积电就被迫从中国台湾总部抽调核心工程师,把他们送到美国,相当于把台积电的“技术命脉”也交了出去,这真是既给钱又给人,把家底都掏空了,快成“美积电”了。
现在的美国芯片产业链,看起来很强大,设计有英伟达、高通,制造有台积电美国厂、三星美国厂,封测有安靠、台积电封测厂,而且能生产4纳米以下的高端芯片。
但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链条的核心,全是“外来和尚”,制造靠台积电、三星,技术靠亚洲积累的经验,美国自己只是提供了“场地和政策”。
看到美国芯片产业链成型,有人担心“中国会被卡脖子”,但其实不用太焦虑,中美芯片博弈,比的不是“谁先凑齐产业链”,而是“谁的产业链更扎实、更有韧性”。
现在的中美芯片博弈,就像一场“长跑”,美国靠“借外力”暂时领先,但根基不牢,中国靠“自主研发”稳步追赶,虽然慢一点,但每一步都很扎实。
不过最让人唏嘘的是台积电的命运,从“全球芯片制造的霸主”,到被美国“掏空”家底,台积电的处境越来越尴尬。
更现实的问题是,等美国掌握了2纳米制程,还会需要台积电吗?很可能会像用完就丢的工具,到时候台积电的下场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