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通用AI Agent”这词儿特别火,大家都盼着它能当“万能助手”——又会规划任务,又能调浏览器查资料,还能写脚本、读文件,听着就像能把所有活儿包了。
确实,现在不少产品都堆了这些功能,加上模型能力升级、工具链变多,表面看特别全能,连资本都追着投,好像不沾“通用”俩字就落伍了。
可真到企业里用起来,问题就暴露了。
有做金融的朋友跟我吐槽:“找了个通用Agent想处理客户开户流程,结果连‘先查征信再填申请表’的顺序都记不住,聊两句就跑偏,还得人工盯着改,比自己做还费劲。”
这不是个例,多项评测都显示,很多通用Agent面对复杂业务时,要么认不准用户意图,要么连续对话时断片,工具调用也老出错,说白了就是“功能多但不精”。
更头疼的是行业壁垒。比如医疗场景,医生需要Agent能调专属病例库、懂诊疗规范,可通用Agent没这些行业数据,也没绑定专业工具,顶多只能答点基础医学常识,真要辅助诊断,根本派不上用场。
金融、法律这些领域也一样,没有深度贴合业务流程,通用Agent就像“门外汉”,看着懂很多,实际解决不了核心问题。
还有个怪现象:不少项目为了凑“通用”的噱头,一个劲儿堆功能,反而把该聚焦的用户需求给忘了。有个做企业服务的团队,本来想做帮HR算薪资的Agent,结果硬加了“写招聘文案”“发邮件”“做考勤表”一堆功能,最后每个功能都做得马马虎虎,HR用着还得自己核对半天,根本没提高效率。
在我看来,这就是把“噱头”当“实力”,通用Agent现在顶多算“Swiss军刀”,只能应付开个瓶、拧个螺丝的简单活儿,真要做“手术刀”式的精细操作,还差得远。
垂直AI Agent火了
通用Agent不好用,不少企业转头找“垂直AI Agent”——就是专门盯一个行业或细分场景的,比如只帮医生做辅助诊断,只给律师写合同,只处理供应链异常。
别看它覆盖范围窄,落地效果反而好,最近麦肯锡报告也说,真正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Agent,都是能改流程、嵌进核心系统的,不是随便加个聊天模块就完事。
网上有做医疗软件的团队,就做了个针对内科医生的垂直Agent。他们先把三甲医院的病例数据、诊疗指南揉进去,又绑定了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还加了“用药冲突查询”“检查单解读”这些专属工具。
医生用它的时候,输入患者症状,Agent能直接调病史、推检查项目,还能提醒用药注意事项,比通用Agent实用多了。
现在已经有十几家医院在用,医生反馈“能省不少查资料的时间”。
其实垂直Agent的逻辑很简单,就三步:先找准人,再扎深工具和数据,最后把流程做扎实。
比如做法律Agent,就只服务执业律师,数据用法院判例、法条库,工具绑定合同审查系统,再建个“出错了能追溯、效果能评估”的机制,确保每次用都靠谱。不像通用Agent,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做不深。
在我看来,现在企业要的不是“万能噱头”,而是“能解决问题的工具”。
通用Agent虽然听起来厉害,但多数企业宁愿为垂直Agent花钱——毕竟能实实在在帮医生省时间、帮律师少出错、帮供应链少赔钱,这才是真价值。
反观那些追通用概念的项目,要是还不落地到具体场景,早晚得被市场淘汰。
说到底,AIAgent好不好,不是看它能吹多少功能,而是看它能不能帮用户把活儿干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