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试点取消中考”“教育大改革,部分地区试点取消中考”“天塌了中考要取消了”……近日,网络上出现大量有关成都将要试点取消中考的消息,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实际上,“试点取消中考”是对“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的误读。成都市教育局近期计划在8所学校进行人才培养试点。该试点是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基础上,探索小学、初中、高中12年一贯制或初高中6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段壁垒,面向全体学生,不搞选拔掐尖,实现课程体系、素养培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贯通培养。
该试点的初衷是打破学段壁垒,探索人才贯通培养,参与贯通班试点的学生可以不参加中考,也可以中途退出后参加中考。虽然参与贯通班试点的学生可以不参加中考,但试点是在“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基础上”,也就不存在取消中考,改革学制一说。而且,针对的只是试点学校的试点群体,范围很小,远非全市范围内的中考制度取消,不影响全市中考制度的正常实施。“取消中考”是实实在在的误读。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取消中考”的讨论非常热烈,基础教育领域的相关改革,经常会被误读为“取消中考”。此前,2021年、2024年教育部两次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名单,但两次名单公布后,都引发了“缩短学制、取消中考”等不实信息。
常常会出现“取消中考”的误读,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信息传播角度看,教育政策本身具有一定专业性,普通大众理解起来有门槛。若政策发布未能得到及时、充分的解读,就极易给误解和谣言留下空间。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部分自媒体为吸引眼球,不惜断章取义,将复杂的教育改革简单粗暴地解读为“取消中考”,这种直白又惊悚的表述,往往能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关注,带来可观流量,于是有人乐此不疲,一次次消费公众的教育焦虑 。
而从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层面分析,中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普职分流带来的不确定性,才是公众对“取消中考”格外敏感的主要原因。在高考录取率稳步提升的背景下,中考的“淘汰率”却让许多家长和学生不敢放松。在家长们看来,孩子一旦在中考中失利,被分流到职业学校,似乎就与优质高等教育、理想职业发展渐行渐远。毕竟,目前职业教育在社会认可度、教育质量、就业前景等方面,与普通教育仍存在一定差距。
说到底,家长关注中考是否取消,其实是期待教育不要那么“卷”,孩子不要从小就那么累,能拥有一个相对轻松、快乐的成长环境,不必过早地承受升学的重压,同时也能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不是被中考分流限制住人生的可能性。这种焦虑,不仅是对孩子个人命运的关切,更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关注与期待。
化解这一焦虑,回应公众期待,需要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当下,职业教育改革加速,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明确。随着各地积极探索职普融通新模式,学生在高中阶段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职教高考改革、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中职学生的升学断头路已经打通,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也被拓宽,但是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仍然难以马上扭转。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更有前途的发展道路,逐渐扭转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让公众能够从容选择多元成才道路。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普职分流比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普通高中入学比例持续上升,让更多学生看到了升入普高的曙光。随着学龄人口变化,未来上普通高中的比例会更高。近期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的《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明确了五大任务,第一项任务就是“扩资源”,要求科学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县中,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扩大公办学位供给。
及时辟谣是避免误读、阻断谣言传播的关键,但更重要的,还需直面问题背后的民众焦虑与期待,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