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去世,享年103岁。
他的离世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巨大遗憾。
杨振宁能成为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这离不开父亲杨武之的教育。
作为民国数学天才,他培养出了华罗庚等数学大师,更是影响了杨振宁一生。
然而讽刺的是,杨振宁功成名就时的一个决定,让父亲到死都没原谅他。
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去世,享年103岁。
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身上有不少令人震惊的标签。
而杨振宁获得如此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外。
还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那就是他的父亲杨武之。
作为杨振宁先生的父亲,杨武之一生自然也充满着荣誉和辉煌。
杨武之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相继离世,他就跟着叔父生活。
尽管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的疼爱,但是杨武之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更加积极认真的生活。
杨武之在上学之后,成绩非常优异,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杨武之当时被各地争相聘用。
面对这些诱惑和不同的选择,杨武之还是毅然决然的回到了自己的母校。
杨武之当时虽然年轻,但是有着满腔的热血。
重新回到自己的母校任职后,杨武之看到那些不爱学习,经常寻衅滋事的纨绔子弟非常生气。
为了改变学校这样的现状,让这些孩子可以迷途知返,杨武之在当时实施了非常严格的纪律。
只是杨武之也因为这些事情,成为了这些学生的眼中钉,被多次找麻烦。
不过和这些不受管教的学生相比,更让他生气的是学生家长的态度。
看到他们不拿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杨武之忽然意识到,一介书生根本无法改变现状。
于是他选择辞职,一个人去到了美国留学。
当时杨武之的大儿子,也就是杨振宁,已经出生了。
杨振宁在数学上的造诣,和父亲杨武之循循善诱的教导分不开关系。
从杨振宁上小学开始,他就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并且有着极高的天赋。
意识到儿子是研究数学的好料子之后,杨武之没有选择拔苗助长。
而是多次告诫杨振宁要慢慢来,对杨振宁此后的发展产生很深的影响。
对于杨振宁来说,父亲杨武之对自己的影响很大。
以至于他到晚年的时候,还是在不断的回忆自己的父亲杨武之。
只是在提到父亲杨武之时,除了说到对自己数学研究上的影响之外。
杨振宁还不免会提到,父亲杨武之心中的那个遗憾。
中学时说出的大话,没想到真的让杨振宁变成了现实。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杨振宁在1957年拿到了诺贝尔奖。
这样的荣誉不光是对杨振宁的认可,更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杨振宁当时在邀请之下,在瑞士工作了几个月。
只是当时还属于二战时期,国内的背景和情况都非常复杂。
杨振宁当时虽然身在国外,但是心中却始终牵挂着国内的父亲。
与儿子分别这么长时间,父亲杨武之自然也是非常挂念杨振宁。
只是这次去看望杨振宁,杨武之还带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劝杨振宁回国。
杨武之见到儿子杨振宁之后,向他讲述了当时国内的情况和发展。
只是杨振宁为了更好的完成科研事业,他并没有选择回来。
对于杨武之来说,他知道杨振宁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第一次没有劝说成功后,杨武之又接连两次劝说杨振宁。
但是结果都和第一次一样,杨振宁并没有选择回来。
其实对于当时的杨振宁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不得已。
尽管杨武之也知道儿子的苦衷,但是让儿子回国,同样也是他内心深处的愿望。
对于杨振宁来说,这个选择成为了他心中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以至于他再次回想起来的时候,言语中透露出了无奈。
不过让杨武之没有想到的是,三次劝杨振宁回国之后,儿子做出了一个更加惊人的决定。
1964年,杨振宁为了更好的进行科学研究,选择了加入了美国籍。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更是让父亲杨武之,无法容忍这个选择。
甚至直接怒批杨振宁,称这样的选择是抛乡弃国之罪,直到去世都没有原谅。
加入美国国籍的决定,让杨振宁受到了不少非议。
但是不管外界怎样猜测他的选择,都无法改变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的事实。
父子二人的关系虽然后来有所缓和,但杨振宁始终知道。
自己父亲对于他放弃故国的选择,在临终之前都没有原谅自己。
以至于杨振宁再次回忆起时,他多次说到:“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不过对于杨振宁来说,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中国国籍。
随着中美关系的逐渐破冰,让许久没有回到祖国的杨振宁,踏上了回家的路。
2003年,杨振宁正式回国定居,并将非常重要的文献和资料捐赠出去。
当时的杨振宁尽管已经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但是他还是主动投身于教育的第一线。
因为他知道他身上的责任,他想让更多学子学到真切的东西。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他决定放弃放弃美国国籍,恢复自己的中国籍。
和上次一样,杨振宁这个选择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收到了很多质疑。
但是对于做出这样决定的原因,杨振宁并没有正面回应过。
不过从他所写的一本书中,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因为杨振宁知道,他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杨振宁始终都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而杨振宁也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父亲对自己的谆谆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