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据“新疆发布”微信公众号,哈密市伊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为人民服务”航标被破坏一事调查进展情况的通报:
近期,位于哈密市伊州区沁城乡“为人民服务”航标遭到破坏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该区域属于其他草地,哈密市伊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对此事件进行了立案调查,对涉破坏航标人员张某龙、李某进行了多次询问,并到现场指认,组织执法人员及专家现场勘验、第三方勘测公司现场勘测。
经查,2024年张某龙(网名为新疆平头哥)、李某驾驶越野车辆在“为人民服务”航标处驾车漂移,造成了该区域草地地表被破坏。目前,调查取证已完成,案件处理工作正在进行,处理结果将及时对外公布。
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新疆发布”、“新京报”、“北京晚报”、“哈密零距离”(哈密市融媒体中心)、“新华社”。
1
扛住了60年的风沙
没扛住几分钟的撒欢
近期,网络博主 “略靠谱旅社”在浏览卫星地图时,在新疆哈密东南戈壁上发现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大字周围遭到破坏,他决定驱车前往修复标语。
“这些大字扛住了60年的风沙,但很遗憾,没有扛住有些人几分钟的撒欢”。
历经6天抵达点位,在实地观察现场后,博主和朋友跑遍了哈密所有矿业公司和砂厂,寻找与戈壁相似的黑色砂石。最终,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用27车、重达20吨的砂石修复了这些“伤疤”。
“最终我们凑足了5个人,效率飞快,甚至我们把小货车来回碾压的痕迹也修复了一部分,随着第27车的石头被全部撒完,我们结束了施工。”
随后,他联系了某商业遥感卫星公司,拍摄下修复后的标语画面。
10月14日,“长光卫星”官方账号晒出修复前后对比图并发文称:
“吉林一号”卫星记录哈密戈壁滩“为人民服务”大字破坏、修复全过程。2024年,哈密戈壁滩“为人民服务”大字逐渐遭人开车漂移破坏。越野爱好者在标语上肆意漂移,留下了一个个刺眼的圆圈痕迹,尤其是 “人民” 二字中间的地貌破坏极为严重,留下的沟壑深度可达一掌,不仅破坏了戈壁景观,更是对历史和先辈的亵渎。
博主 “略靠谱旅社” 得知标语被破坏后,驱车跨越两千公里前往哈密,在戈壁滩上搜寻了两天两夜,才找到与地标颜色匹配的黑色石块,并买下20吨。随后,他找来4名帮手,花费一周时间,将漂移留下的坑洼全部填平。修复完成后,联系了我方工作人员,通过“吉林一号”卫星影像确认了最终修复效果。
2
生态环境部专家
现场制定精细化修复方案
哈密戈壁滩上“为人民服务”等巨型航标大字受损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后,其修复与保护工作已进入科学化、精细化新阶段。
哈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快速成立多学科领域组成的调查评估组,通过厘米级空间定位、多光谱分析和实地采样,针对不同破坏类型及地貌特征,制定分区分类修复方案,系统性保护这一承载人民空军历史记忆的重要遗迹。
相关专家正在对现场损毁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哈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 摄
10月18日,由生态环境部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首席专家、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沈渭寿牵头,联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新疆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共同组成的专家团队,深入航标现场开展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团队运用多光谱无人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技术,精准评估破坏范围、程度及类型,为科学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顾羊羊介绍,此次是采用多光谱无人机对地面进行精细化尺度航拍,可清晰地区分原始稳定砾幕层与车辆碾压导致的砾石破碎区,甚至初步判断土壤盐碱化程度及湿度变化,为识别生态“内伤”提供关键依据。通过“多光谱分析”与“三维建模”的结合,专家团队将绘制出一张精准的“破坏诊断图”,不仅可标明破坏位置和范围,更量化了破坏的深度和生态影响,为后续“分区分类”制定修复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修复不是简单的‘填坑补平’,而是像医生做手术一样,针对不同‘病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顾羊羊说。
专家们指出,戈壁砾幕层修复是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和方案论证。同时,修复工作不仅要恢复其生态功能,更要尊重其背后承载的历史与人文价值。
随着国家级专家团队的到来,这项工作已从初步的应急处置转向了更为系统和专业的科学评估与修复阶段。
现场已对五处航标进行了初步保护。哈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 摄
下一步,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将组织专家团队重点核查地表破坏情况,并现场取样检测。专家团队正通过遥感卫星、现场踏查及样方采样评估破坏程度、面积及类型,后续将分类制定修复策略。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戴蓉介绍,专家团队利用遥感卫星和现场踏查,评估破坏的程度、面积、类型,并进行分类施策的修复,并根据数据汇总确定具体的修复方式。(哈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郭子毅、田玉、张旭辉)
3
新华社评论:
“为人民服务”的航标地,
哪能成为漂移撒欢的娱乐场!
网友驱车千里深入新疆戈壁修复“为人民服务”航标,连日来被广泛点赞;人民空军在官方账号留言致谢;哈密市文旅部门授予修复者终身荣誉游客资格。
在修复者获得网上网下普遍赞誉的同时,涉事者在航标地驾车漂移的行为也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讨论。的确,留住那些历史见证和文化遗存,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符号,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因此,无人戈壁上的“为人民服务”航标地,决不能成为漂移撒欢的娱乐场!
“为人民服务”,这个承载着亿万中国人价值认同和精神寄托的标语,在新疆哈密这片戈壁上,还有着特殊的历史记忆。
上世纪60年代,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为了让飞行员训练时不迷失方向,历时数月,在戈壁荒野上,用简陋的工具刻出了“为人民服务”“只争朝夕”等巨型航标。
这些航标有着特殊的实用价值,更有着不可磨灭的精神意义。历经风霜与岁月侵蚀,它们依然清晰。
然而,近段时间以来,一些人穿越戈壁荒漠,来到这里玩漂移,留下了一个个刺眼的痕迹。尤其是在“人民”二字中间,漂移痕迹尤为严重,从空中俯瞰令人痛心。许多网友直言,这不仅是对戈壁景观的破坏,更是对历史和先辈的亵渎。
“这些大字扛住了60年的风沙,竟没有扛住某些人几分钟的撒欢。”网民们对此愤怒不已。
“看到车轮碾过标语那一刻,就像碾在历史的脊梁上。”网络博主陆遥得知标语被破坏后,主动驱车两千多公里,经历六天抵达哈密。他和朋友们拉运20吨砂石,才终于修复这些“疤痕”。
相关视频在网络发布后,引发广泛关注,令无数网友动容。他们感叹:“摧毁只需几脚油门,修复却要跨越千里。”
看到相关视频后,人民空军官方账号回应:人民空军为人民,人民空军人民爱。向您致谢!
“为人民服务”航标虽然尚未确定为文物,但也并非普通景观,它已成为承载特殊历史记忆的“精神航标”,是有价值的历史遗存。网民对破坏者的谴责、对修复者的点赞,体现的是对精神符号的保卫与守护。
“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字,它承载着对公共价值的认同,对服务精神的尊崇,是无数国人心中的精神图腾,而留存在戈壁滩上的这些大字,更是特殊年代空军官兵艰苦奋斗的历史印迹。
修复者将“为人民服务”的标语重新“擦亮”,这无关强制要求,也无关利益回报,是普通人对精神家园的主动守护。这证明,“为人民服务”从未过时,它依然是我们心底的价值共鸣。这种自发的守护,和标语本身一样,充满力量。
修复者的义举,感动了更多人。无论是长光卫星提供技术支持,确认修复效果,还是多部门迅速介入,都意味着义举形成了接力,“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守护和传递中愈发清晰。
涉事者的破坏行为,也给相关部门提了个醒:无人区的红色遗存,如何未雨绸缪做好保护,预防破坏行为发生?而一旦发生,又如何早发现、早制止?
“为人民服务”航标所在地,决不能成为仅为娱乐打卡就可撒欢破坏之地。破坏历史文化遗存,亵渎先辈的奉献精神,挑战社会公序良俗,理应承担应有的后果。
无人区不是“无法区”。《哈密市戈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经出台,其中第十五条规定,在戈壁区域开展旅游、赛事等活动,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范围和路线进行。
目前,破坏航标标语的相关当事人已被找到,相关部门按照法律程序进行询问,并进一步调查取证。我们期待处理结果早日公布,既对违法违规者形成惩戒,更对后来者敲响警钟。
山河无言,地标有意。精神符号的生命力,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守护。当我们都心存敬畏,懂得尊重先辈的赤诚奉献,主动守护精神航标,“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会更加鲜活,指引我们走得更稳更远。(新华社记者:毛振华、刘雅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