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清华园,天高云淡。19日一早,科学馆前就排起了蜿蜒的长龙。人们身着素衣、面色肃穆,静静地、静静地伫立着,缓缓向前移动。不断有人加入进来,队伍越来越长,一眼望不到头……
他们是来送别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的。清华大学科学馆是一座红墙灰顶的三层建筑,杨先生倾注心血打造的学术高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便位于此。杨先生于10月18日逝世后,学校在馆内119室设立缅怀室,接受校内师生及各界相关人士吊唁,为期7天。
秋风轻拂过缅怀室入口。侧墙上,一张张照片静静悬挂,串联起杨先生跨越一个世纪的生命轨迹。人们放缓脚步,每人从桌上拿起一枝菊花,准备献给先生。花瓣上沁着的凉意,似是凝住的哀思。墙边桌上,两本厚重的签名簿铺展着,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吊唁者的名字。
朴素无华的缅怀室里,黄白色菊花几乎铺满了整个房间。墙上正中的黑色相框里,杨振宁先生面带微笑,目光仍如往昔般睿智,注视着前方。
人们接连不断地有序进入,在先生遗像前久久凝眸、深深鞠躬。
清华师生缅怀杨振宁先生
追忆,何止于这间缅怀室。许多清华师生校友写下了纪念文字,追忆杨振宁先生。
听到杨先生去世的消息,感到万分悲痛。想起了我和杨先生在一起工作学习的日子里,他的谆谆教诲,我永生难忘。
杨先生获得诺贝尔奖,使得我们那时候年轻一代都渴望学好物理,这是我后来在专业上选择物理的一个原因。杨先生曾向周总理建议,要培养年轻一代,要加强基础研究,在他的建议下,我们国家尤其清华大学成立了研究生班,我当时因此成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班的一员,能够有机会来学习。我在1984年又去美国,这也是由于杨先生一直在推动中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进行高级访问学者交流,我参加了交流项目。
杨先生说一定要在他有生之年帮助清华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那时候是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我们成立了高等研究院。对于高等研究院的整个方向、运行机制他都提出了很多明确的建议,使得高等研究院这20多年来一直发展得很顺利。高等研究院的成立推动了清华大学理科的发展,推动了清华大学的发展,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研究院进入了“后杨振宁时代”,我们一定要把杨先生未竟的事业做好,杨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清华大学历来提倡爱国奉献、追求卓越,杨先生正是这样的典范。杨先生在学术上孜孜以求,作出巨大贡献;在事业上永远考虑到国家民族的利益,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永远是清华人学习的榜样。
——清华大学原校长 高等研究院院长
顾秉林 院士
杨振宁先生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1954年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是颠覆性的工作,对高能物理影响巨大深远。他与李政道先生合作发现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一举打破了传统物理观念的束缚,不仅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更激励了几代中国学子投身科学、探索未知的志向!我们对一代宗师高山仰止,心怀无限景仰,永远尊敬与怀念!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
人工智能学院院长 姚期智 院士
杨振宁先生离世,令我万分悲痛——我失去了一位最尊敬的导师、最崇拜的大科学家!
2000年起,我来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高等研究院)担任教授,由此跟杨先生有了非常多的接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杨先生,我选择“率真”。不管是做科研还是为人,他的心态都很年轻,对很多事情有好奇心。我曾将杨先生的科学风格总结为三点:独立——极富主见,不受人左右;简洁——他的文章、讲稿甚至PPT,都力求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对数学之美的欣赏和对物理之美的追求并存——既是大物理学家,又积极推动了现代数学的发展。
这份率真,还体现在杨先生对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始终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无论是他1971年率先回国访问,还是全职回到清华任教;无论是他与至交邓稼先的“千里共同途”,还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不计得失毁誉,为祖国的事业呕心沥血,都彰显了一个事实:他的心和根始终在中国!杨先生回到清华后,把为中国培育杰出人才特别是世界一流物理人才作为最重要的使命。为此,他做了大量多方面、多层次和全局性的工作。
爱因斯坦说过:“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杨先生喜欢费米、周光召、米尔斯这类具有君子风度的物理学家,而他也正是这样一位君子,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深受儒家传统影响的伟大的科学家。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杨先生的人格与他的科学贡献永垂不朽!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高等研究院教授
朱邦芬 院士
“慕双雄携手,破宇称守恒,启我后学二三辈。继外尔规范,始强力物理,叱咤科坛六十年。”
几十年来,我与杨先生交往很多,在清华比邻而居。他的学问与数学有诸多联系,我们因此有不少学问的交流,也为发展中国的科学而共同合作。
杨先生一直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愿意做有长远影响的研究,我一直很尊重他。
杨先生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而今天,中国人在世界科学舞台上更有信心了。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求真书院院长 丘成桐 院士
得知杨先生逝世,我感到难以描述的沉重和难过。他的离去是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物理学界的巨大损失。
我之所以选择物理学,选择科学研究作为我的终身事业,杨先生对我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在当时没有想到可以有机会亲自聆听杨先生的教导。2002年,杨先生等对清华物理系提出加强实验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建议,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得以在2005年到清华工作。在那以后,终于有机会时常直接聆听杨先生的教诲。
我们团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发现的成果极大受益于杨先生的关心,他在科学方面具有极其敏锐的眼光和极好的判断力,他的支持给予我们很大信心。他评价这项成果是一项是“从中国实验室里所发表的第一次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杨先生的教诲,尤其是他对科研品味的追求对我有很大影响,这给了我勇气和信心去寻找独特的、非共识的路径挑战一些很难的科学问题。我也一直努力向我的学生传递杨先生的学术思想,希望他们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成长为具有较高学术品味的科学家。
杨先生对我国物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他一直积极为中国物理学和基础研究的发展建言献策并努力发动各方面力量支持,为中国基础科学走向世界贡献了巨大力量。这种深沉的爱国精神是我们科学工作者最大的力量来源。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薛其坤 院士
我第一次见杨先生是1978年,他到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我那时候年纪小,坐在第一排。能有这样的交流机会,我感到特别幸运。我和他真正认识是在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时,杨先生那时正准备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后来我到清华工作,也是受到杨先生的召唤。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杨先生不断追求真理的好奇心,对什么事都十分感兴趣,会提很多问题。他关心中国和美国有多少差距,怎么能赶上,哪些方面会有优势。从这些问题能看出来,他不仅对这些领域的理论框架感兴趣,更对中国目前的发展、对清华能做的事情特别关心。
跟杨先生交往能学到很多,他看问题的角度和别人不一样,会把复杂的事高度抽象和简化,总能用很简单的语言把实质讲出来。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杨先生给了中国人信心,在当年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时候,他就像一个灯塔、一束光亮,对提振民族自信心太关键了。
杨先生特别平易近人,大家对他也很敬仰崇拜。杨先生对真理和美的追求——物理的美、科学的美、自然的美,不断探索的好奇心,看问题的高度和角度,以及对国家的大爱,值得年轻一辈们学习。
——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
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 张亚勤 院士
听闻噩耗,非常难过。去年还曾去医院探望杨先生,没想到没机会再受教于先生了。
杨先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科学大师,他视野广阔,始终密切关注科学前沿的诸多领域,并对年轻学者的科研工作给予了无私的扶持与鼓励。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深厚的家国情怀。他回到清华大学,是真心希望能在关键科技领域的突破与科技人才的培养上“帮得上忙”,我认为他无私的支持也包括他的个人捐款和募集的基金等,这些对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很多年轻人的成长是意义深远的。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王小云 院士
我与杨先生相识于2007年,那时我刚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夏日的一天,我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居然是来自杨先生的!因为他不用手机,所以我们一直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到2021年时,往来邮件已经有200余封了。他十分关心我的学术进展,2015年8月,我带领团队首次捕获剪接体高分辨率结构,他9月初便发来邮件,让我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作专题分享,他亲自主持,还在会后问了不少问题。
杨先生思路清晰,反应敏捷,记忆力尤其惊人。他的发言平实、深刻又充满洞见,视野常常不局限于物理学界,而是着眼整个科技界,及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这种至真至纯的品格、无私无畏的情怀,令人感佩。
2023年5月23日,我最后一次拜访杨先生,和他交流了整整一个小时。我介绍了西湖大学的最新进展,他很高兴,同时告诉我后面会有很多困难,但一定要坚持下去。
先生已入星河,但他的风骨和精神,将化身灿烂星河的光芒,激励我们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西湖大学校长 施一公 院士
听到杨先生逝世的消息,我非常难受。我开始回忆和杨先生接触的点点滴滴,他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2013年薛其坤老师带领我们清华团队在国际上第一次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杨振宁先生非常高兴,请我去高等研究院做一个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后,杨先生问了一个我完全没有想到的问题。他说,他了解到国际上也有很多研究组在做同样的工作,为什么他们没有成功,而清华的团队成功了?我想了想说,我觉得清华的团队能够成功,很重要的就是我们非常团结,非常和谐。杨先生听了之后非常欣慰,他说,你说的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比较强调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学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很多人选择物理,选择回国乃至回到清华,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杨先生的感召。杨先生非常关心年轻人才培养,但其实只要杨先生这样的人在清华园,给学生的影响就是难以估量的,学生们会发现原来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
杨先生是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的家国情怀是特别朴素、特别具体的,比如他特别鼓励学生们去从事真正有应用价值的技术研究、工程研究,真正能够造福中国的老百姓,我觉得这是他家国情怀最本质的一个特征。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王亚愚
2001年,我有幸成为杨先生的学生,至今已整整24年的时间。杨先生对我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比如杨先生常常谈及的那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八个字也影响着我做人做事的点点滴滴。
在杨先生100岁生日前后,我们对他作出的科学贡献做了一些梳理,我认为对于杨先生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两句话: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他对科学是非常纯粹的热爱,即便是80岁到90岁的高龄阶段,他还是非常活跃地保持在科研一线,亲自做科学研究。同时他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他为国家做了很多具体的事情,对于年轻人的成长给予了许多具体的帮助,对清华大学的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这些事情都是在无数的小事中间体现出来的。虽然先生不在了,但先生的精神将长久地激励着我们继承先生遗志,做纯粹的科学家、坚定的爱国者!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翟荟
我曾经参加过杨先生的一个讲座,讲如何选取自己的研究方向,他说不仅要关注个人兴趣,也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对我个人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先生强调的“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八个字,在我心中留下了最深的烙印,时刻激励着我甘坐冷板凳,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2021级博士生 王鹤然
杨先生留下的精神遗产中,最触动我的是一个“真”字。做人,要率真无畏,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治学,也要真诚无畏,勇于挑战权威定论。这份对“真”的坚守,是先生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2022级博士生 陈雪
如果把物理学界比作星空,杨先生应该是非常闪亮的一颗星,巨星陨落时,我们内心非常悲痛,但是同时也感觉到虽然先生已逝,但他会像星星一样,一直闪耀并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杨先生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他治学的品格,他总是强调我们要踏踏实实做学术。作为高等研究院的一名学生,我觉得在这里踏踏实实做学术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2023级博士生 武悦
统筹|吕婷
部分素材来源|光明日报
文字整理|杨滨华 杨雪文 黄思南
摄影|赵青松
编辑|陈韩梅
来源: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