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科学报》 记者 李晨阳
杨振宁。图源:清华大学
有人说:能和杨振宁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
也有人说:当这样一位大科学家离去,带走的就是一整个时代。
在时代大幕轰然落下的今天,我们再次打开《杨振宁文集》,从中摘取杨振宁生前写下的4段告别。告别的对象分别是世界一流物理学家、“原子能之父”恩利克·费米,“两弹元勋”、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曾在西南联大为他授课的理论物理学家马仕俊和他的父亲——数学教育家杨武之(原名杨克纯,号武之)。
你会看到,在杨振宁厚重悠长的一生里,也曾见证其他“巨人”的落幕,也曾挥别属于他人的璀璨“时代”;而那些杰出的人们,是这样面对生老病死,是这样理解生命意义的。
《杨振宁文集》
一、费米:生命终点的核物理笔记
1954年秋天,费米病危。那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盖尔曼(Murray Gell-Mann,夸克理论的提出者)和我到芝加哥比灵斯医院探望他。我们走进病房时,他正在读一本描写凭着坚强意志战胜噩运和巨大自然障碍的真实故事集。他很瘦,但只略显哀愁。他很镇定地告诉我们他的病情。医生对他说,几天之内即可回家,但没有几天可以活了。说完他让我们看放在床边的一个笔记本,告诉我们那是他关于核物理的笔记。他计划出院后利用剩下来的两个月时间将它修改出版。盖尔曼和我被他的坚毅精神和对物理学的热诚所感动,有好一会我们不敢正眼看他。(我们探望后不出3周,费米就去世了。)
有人说,人的生命不应以年,而应以成功的事业来衡量。恩里科·费米的多种事业之一是作为芝加哥大学的一名教师。他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这一辈的众多物理学家,这是有案可查的。
——《费米教授(1961)》
作者:杨振宁
译者:甘幼玶、黄德勋
带领人类迈入原子能时代的费米,在理论和实验方面都有第一流建树,这在物理学家中极为罕见。杨振宁曾坦言自己到美国购置好衣物后,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费米,希望追随他。并表示他后来对物理的价值观念深深受到了费米的影响。
在杨振宁看来,费米给人最重要的感觉,费米物理最显著的风格,是“厚实”。
1954年,费米逝世,享年53岁。
二、邓稼先:一生品格惟爱“纯”
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邓稼先(1993)》
作者:杨振宁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杨振宁的少年挚友,终生知己。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访问新中国,就特意提出要见阔别22年的邓稼先。而在杨振宁返回美国的前夕,收到邓稼先的一封来信,告知他已证实“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信带给杨振宁极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而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邓稼先去世于1986年,享年62岁。
三、马仕俊:40篇论著洞悉平生
马仕俊博士于1962年1月27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市逝世。他过早地离开人间的噩耗对他的物理学界的同事和朋友是一大打击。深知他的为人的朋友们,更感到无限悲痛。
……
随后(博士毕业后)他回到战时的中国,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大执教。他是一位极其认真的老师,讲稿准备得非常整齐。我们两人(杨振宁和李政道)曾在不同时期(1941-1943和1945)听过他的课。杨振宁清楚地记得1943年春曾从马先生开设的课程中学习过场论。他的讲课既清楚,又有条理,而且范围广泛。今天我们回想那时的教室,既无暖气,又无御寒设备,窗户被常有的空袭震碎,泥地由于使用过度而到处凹陷不平。想起这些,我们仿佛仍然可以看到年轻、瘦削、腼腆的马先生站在黑板前,振笔疾书。我们再一次认识到,默然诚意的努力可以战胜物质上的欠缺。
……
马先生一直从事场论的研究,总共发表了约40篇论文。他的论著简洁明了,实实在在,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从中可以洞悉他的人格和他的一生。
——《悼念马仕俊博士(1962)》
作者:李政道、杨振宁
译者:甘幼玶、黄德勋
马仕俊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毕生从事场论研究和教育事业。尽管他的妻子是美国人,但他后来多次拒绝美国研究单位发出的邀请,因为他不愿意面对美国移民局对东方人所采取的“敌视的”“侮辱性”的态度,最终选择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职位。
杨振宁在回顾西南联大那段时光时,曾提及马仕俊对自己的影响很大。
1962年,马仕俊在澳大利亚自尽,终年48岁。
四、父亲杨武之:中华血液一脉相承
1971年夏天我回到阔别二十六年的祖国。那天乘法航自缅甸东飞,进入云南上空时,驾驶员说:“我们已进入中国领空!”当时我的激动的心情是无法描述的。
傍晚时分,到达上海。母亲和弟妹们在机场接我。我们一同去华山医院看望父亲。父亲住院已有半年。上一次我们见面是1964年底在香港,那时他68岁,还很健康。六年半中间,老了、瘦了许多,已不能自己站立行走。见到我他当然十分激动。
1972年夏天我第二度回国探亲访问。父亲仍然住在医院,身体更衰弱了。次年5月12日清晨父亲长辞人世,享年77岁。
……
六岁以前我生活在老家安徽合肥,在一个大家庭里。每年旧历新年正厅门口都要换上新春联。上联是“忠厚传家”,下联是“诗书继世”。父亲一生确实贯彻了“忠”与“厚”两个字。
另外他喜欢他名字杨克纯中的“纯”字。父亲去世以后,我的小学同班同学写信来安慰我,说父亲虽已过去,我的身体里却循环着他的血液。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父亲和我(1997)》
作者:杨振宁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一位终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数学家。他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培养并造就了两代数学人才,对中国现代数学的贡献很大。
杨振宁受父亲影响极深。父亲书架上的外文数学书籍,是杨振宁的启蒙读物。但父亲并不赞成他读数学,因为“数学不够实用”,这对杨振宁后来选择物理学方向有一定影响。
杨振宁曾充满遗憾地提起:“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父亲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2017年,95岁的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当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杨振宁 图源/清华大学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杨振宁在人间跋涉百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告别,不仅有至亲、恩师、挚友,还有自己的晚辈和学生。
而今,他挥挥手,作别了这个世界。
仰望苍穹,人类群星闪耀。
而群星生生不息。
杨振宁
杨振宁,物理学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著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杨振宁文集》《曙光集》《晨曦集》等。发表论文约3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