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T时报
到时人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图源: 豆包AI
作者/ IT时报 郝俊慧
编辑/ 王昕孙妍
科幻和科技正在加速重叠。
9月24日,当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云栖大会提出AI的终极目标是ASI(超级人工智能),每个人都有上百个Agent为其服务时,第一个跳入我脑海中的问题是:“人,到时候在干嘛?”
马斯克在一次接受采访中曾言:“如果AI能比你更好地完成你的工作,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意义?”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尼克·波斯特洛姆的著作《未来之地:超级智能时代人类的目的和意义》中,在一个“所有问题都被解决了的世界”里,还有什么会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目的?
更现实的第二个问题是,当ASI到来时,人是不是真的不用工作了?
凯恩斯曾预测,到2030年,人类社会的生产总值将比他那个时代增加4~8倍,平均工作时长将减少到每周15小时。但现实是,离2030还有5年,人均GDP已经增长了7倍以上,但全球的主流工作时长还是每周35~40小时。当然,这个数字还排除了中国很多互联网大厂,毕竟“996”才是它们的底色。
更现实的第三个问题是,如果大模型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一句话可以完成Agent,那传统的商业软件公司将何去何从?吴泳铭说,最终大模型将会吞噬软件,不会再有需工程师专业开发的商业软件。
2023年,当大模型在编程方面出现“智能涌现”时,我问过不下10家软件公司,如果未来大模型可将用户以自然语言提出的需求,直接变成可执行的功能时,你们怎么办?大多数企业负责人认为,这是异想天开。
两年后,这已是可被看到的未来。
回答这三个问题的顺序,恰好是相反的。
如果从最具体、最现实的“软件公司命运”开始,最终抵达最抽象、最根本的“人类存在意义”,这种逆向追问的过程,或许正是我们逐渐想清楚这三个问题的数十年。
第一,商业软件公司会消失吗?
不是消失,而是“融合”。
传统商业软件的核心逻辑是“功能封装”:将业务流程固化为代码,通过界面交互让用户操作。但当大模型能理解自然语言、调用API、生成代码、执行任务,软件的“壳”就变得多余。用户不再需要点击“创建订单”按钮,只需说:“帮我给客户A下一笔5000件的订单,用最优物流方案。”——Agent自动完成全流程。
这意味着,软件不再以“产品”形式存在,而是以“服务流”或“意图代理”形式运行。软件公司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一些跨国商业软件公司的最新动作也能看出一二。SAP今年的战略是“AI优先,套件优先”,通过AI+套件,数据孤岛被打破,业务流程实现端到端丝滑流转,如此,Agent才能在财务、供应链、人力资源、IT开发等各个领域开箱即用。再发展下去,未来软件公司或许将变成“Agent运营商”,表面上看起来是用户一句话生成了Agent,但背后是基于无数个“最佳实践”学习而成的行业语义。
因此,商业软件公司不会“消失”,而是会融入大模型生态,它的护城河不再是代码,而是领域知识、数据资产与伦理治理能力。
第二,人真的不用工作了吗?
不用工作,但必须学习。
ChatGPT下场不到三年,世界已翻天覆地,编程、设计、法律文书、市场分析、甚至写作……这些曾被视为“高技能”的工作,都可以由AI完成,或者部分完成。
按此速度,5年之后,AI对某些人类工作的替代,将成为显而易见的事实,甚至以往我们认为是创造性认知的工作,都可能被Agent替代。
但“不用工作”不等于“没有任务”。在现实世界里,人类仍需设定目标、评估结果、处理模糊性与价值冲突。例如,一个营销Agent可以生成100套方案,但“哪一套更符合品牌价值观”仍需人类判断。
如果对AI工作进行判断和决策将成为新的工作形态。那么,这种决策力从何而来?
不久前,爱奇艺宣布将推出“AI剧场”,由AI完全创作剧集,并邀请《卧虎藏龙》摄影师鲍德熹作为总顾问。为何选择一位摄影师,而不是导演?我个人的猜测是,审美将是未来AI内容创作最重要的能力。
同理,如果人类要成为对AI工作结果负责的重要决策者,那你必须拥有判断的能力。正如鲍德熹是奥斯卡最佳摄影。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Agent伦理审计师”“意图澄清师”“数字共情教练”等新职场人,或许不用重复脑力和体力劳动,但学习不能停,甚至需要终身学习。
第三,当一切问题都被解决之后,人,到时候在干嘛?(PS:学习也不需要了,通过脑机接口,你可以瞬间获得数据智能。)
我没有答案。
在中世纪的科克恩传说中,乌托邦是“悠闲度日,无须劳作,无论老少强弱,皆可享受生活,从无物资短缺之忧,连围墙都由香肠筑成”的美好世界。在吴泳铭的描述中,是每天有数百个Agent 24小时不停地为自己工作。就好像凯文·凯利认为,未来智能眼镜将获悉世界和人类的所有数据,所以那将是一个透明的“镜像世界”,而人类因此可以获得充分个性化的服务,生活极其便利。
但在到达那个最终实现人类“躺平”,一切问题都被解决的ASI时代之前,我们如何越过人类数十万年演化中形成的“黑暗森林”法则?
阿西莫夫在其《机器人》系列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一个由超级计算机控制的地球,它了解地球的一举一动,可以根据地球资源安排最合适的经济活动,是地球上真正的“霸主”。《未来之地:超级智能时代人类的目的和意义》中,狐狸费奥多尔给叔叔写的信中,讲述他和一位哲学家,想要建立一个动物大同社会,却最终被狼群袭击的故事,似乎暗示,乌托邦终将无法抵抗弱肉强食的现实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看,凯文·凯利或许更现实一些,他在《必然》中写道:“进托邦在产生新利益的同时,也在制造几乎同样多的新麻烦。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成功。而对今天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又会给明天埋下隐患。随着时间流逝,真正的利益便在这种问题与解决方案同时进行的循环扩张背后逐渐积累起来。”
然而,无论是否被期待,ASI终将到来。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unsplash 豆包AI
上一篇:疯抢!“皇帝”不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