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DeFi行业迈入规模化新阶段,全网总锁仓量破1600亿美元,机构资金单季流入超100亿美元,数十条公链上的活跃协议数亦突破3000个,生态繁荣度创历史新高。其中,稳定币作为链上交易、资产配置与价值存储的“基础货币”,在DeFi生态中的交易量占比持续攀升,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金融的重要桥梁。但普通用户管理稳定币资产仍存诸多不便,需在多平台间频繁切换管理不同持仓,还得手动跟踪跨协议的收益机会与风险变化,操作复杂度与时间成本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AI驱动的“智能代理金融”应运而生,而XBIT去中心化交易所凭借对稳定币交易场景的深度适配与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正成为其落地的重要场景之一。 智能代理金融的核心逻辑,是借助AI技术的自然语言交互能力与自动化执行能力,替代用户完成链上理财、跨链兑换、流动性挖矿等一系列复杂操作的导航与执行,让用户无需掌握专业的DeFi知识,也能轻松参与生态。目前,行业内已形成两大主流的智能代理类型,这两类代理在功能定位与应用场景上各有侧重,分别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展现出差异化的价值。与此同时,XBIT去中心化链上交易平台也在积极探索与不同类型智能代理的适配模式,通过优化平台接口与数据反馈机制,力求为用户提供更流畅、更安全的自动化操作体验,进一步降低普通用户参与DeFi的门槛。
副驾驶型代理(Copilots)是用户的“理财向导”,核心定位为辅助决策与基础操作,全程保留用户主动权。以成熟产品&milo为例,用户用自然语言提出“如何用USDT获取稳健收益”时,它会整合全网信息,生成含XBIT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稳定币理财池的多选项建议,并同步各平台年化收益率、锁仓周期与风险等级,方便用户对比选择。另一代表性产品The Hive则创新采用“蜂群模式”,整合多个专用代理功能,简化稳定币跨链转账与理财全流程,用户无需手动切换钱包或协议就能完成复杂操作,大幅降低跨平台学习门槛。不过这类代理存在明显局限,实际测试中多次出现识别旧版理财池、误判账户余额不足等执行故障,尤其处理涉及杠杆的复杂稳定币策略时,决策准确性与执行可靠性仍需提升。 量化型代理更偏向“全自动交易员”,专注专业交易策略的无人化执行,适合追求高收益效率的用户。SendAI的“Agent Kit”工具包最具代表性,支持套利、动态调仓等60余种自动化操作,开发者可对接XBIT等平台API,为代理搭建高效链上交易“轨道”,保障策略快速落地。Lomen则为普通用户推出“一键部署”功能,用户无需代码能力,选好适配风险偏好的稳定币对冲策略后,代理会自动监测汇率波动并完成跨交易对套利。但这类代理面临不小挑战,平台出现短时流动性骤降、交易费率临时调整等突发情况时,数据延迟可能导致策略无法及时调整,甚至重复执行错误操作,自动化“脆弱性”在极端市场环境下尤为明显。
尽管智能代理在稳定币场景中潜力显著,有望重塑DeFi用户交互方式,但行业受操作、权限管理、信任三大核心问题掣肘,难以大规模普及。操作上,智能代理常因数据或算法问题出现“认知偏差”,且任务出错时无法自主调整,易陷入停滞。权限管理陷入“两难”,完全授权有安全风险,步步手动批准又失自动化便捷性。最关键的“黑箱困境”则让用户难知决策逻辑、数据流向与收益真实性,只能全程“看护”,效率与信任双低。XBIT去中心化交易所在近期的用户调研中发现,这些问题正是多数稳定币用户不敢尝试智能代理的主要原因。 推动智能代理金融在稳定币场景落地规模化,需从底层构建两大核心支柱破解行业痛点。一是打造“可验证可靠性”体系,借助可信执行环境(TEE)设定操作边界,比如设置单日交易上限、关键操作前的用户确认节点,无需暴露代理全部逻辑,就能通过技术手段证明其操作合规,保障资产安全;二是推进DeFi协议“代理友好化”改造,优化平台与智能代理的交互机制,目前XBIT去中心化链上交易平台已率先行动,通过API优化、引入会话权限控制等举措规避风险,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为厂商供稿,版权归其所有。刊发此文旨在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若涉及内容、版权等事宜,请联系供稿方。本网对内容准确性、真实性等不作保证,请读者自行核实。对于因使用或依赖本文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