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润泽
金秋十月结硕果,京研鲁用聚英才。10月10日,“科产融合 智创未来”京鲁科技人才合作对接交流会在北京举行。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命题,山东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以下简称“山东驻京办”)充分发挥驻京优势,携手山东科技大市场(以下简称“科技大市场”)同向发力,聚焦北京原创策源与山东产业承接的“双向奔赴”,编织起一张贯通京鲁两地的创新协同网,为山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澎湃动能。
会议现场。人民网 庄润泽摄
打通“断点”:成果去哪儿落地,有了路径
北京拥有93所高校、12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集了大量原创科研资源;山东则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197个中类和526个小类,19条标志性产业链聚集规上企业超3.6万家。一端是科研的“源头活水”,一端是产业的“沃土良田”,二者之间,最需要一条精准通达的“灌溉管道”。
为打破信息不对称,山东驻京办与科技大市场联手搭建“京鲁科技成果转化快线”,先后对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0余所高校院所,梳理科研成果1858项,重点推介转化172项,推动科研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拼图”。
“科研最怕‘断链’,成果转化靠的是信任与机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洪杰坦言,“以前从科研到应用场景落地,中间要跨很多道沟。现在,在‘京鲁科技成果转化快线’推动下,我们团队关于新型稀土分离材料的项目,已经在山东邹城顺利落户。”
与此同时,“智汇京鲁”数字平台也上线运行,截止目前,已汇聚7500余条高层次人才信息、8200余条科技成果、6400余个产业项目。线下,山东驻京办还举办了院士专家座谈会、山东科技大市场与驻京高校科技企业座谈交流会等,分市地、分专业、分领域组织开展京鲁产业、科技、人才、金融对接活动60余场,成功推动170余个项目,80余项科技成果落地山东,构建起人才流、成果流、项目流的高效交汇点,实现从“项目推介”到“链条式响应”的全过程数字化协同。
链接“断层”:成果怎么落地,有了机制
科研成果转化,从来不是简单“搬一次家”,而是要“扎下一处根”。
为了让成果“落得稳”“长得出”,山东驻京办与科技大市场协同推进“成果转化前置化”机制,在项目初始阶段就同步引入产业主管部门、园区平台、地方政府和金融资本,组成“专班+专员”团队,推动“联合研发—中试验证—中试熟化—就地量产”的全链条联动。
“面向山东省产业规划和企业实际需求 引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真正服务地方产业体系是京鲁科技人才合作的最终目标。”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雪梅作为省高水平技术经理人介绍,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团队与山东多地龙头或科技企业形成实质合作,已落地409个技术项目,既有与山东港口集团(烟台港)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万吨级港口无人驾驶清舱系统,也有与济南二机床联合研发的国内首套5T级重载复合型AMR,还有与邦德激光开展技术合作打造的超快激光精密加工监测一体化装备。真正打通了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的“最后一公里”。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扩散”,如今山东已有超1200项省外科技成果实现落地转化,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30余项,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关键领域实现关键性技术突破,“从0到1”的成果转化,正向“从1到N”的产业跃迁加速。
“好成果不怕路远,就怕融资断档。”为解决“技术好却融资难”的痛点,山东同步推动科技金融体系重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子基金,探索“母基金直投+子基金联动”机制,叠加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等工具,打通早期成果“零融资”到“准融资”的关键跃迁通道。
会议发布人才需求清单。山东驻京办供图
筑牢“根系”:成果由谁来转,有了支撑
成果落地,要靠“人”来跑出加速度。
“请大家岗位的详细介绍。”
在“京鲁科技人才合作对接交流会”现场,山东省工信厅开场即抛出“双清单”——348项技术需求、382个岗位需求,一头连着企业“缺什么”,一头连着高校“有什么”,展示“供需一体”精准画像。
人才引育的“山东样本”正在加快形成: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董志勇表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在鲁构建起“引才、育才、用才”一体化体系,累计引进或培育院士及国家级人才20余名;过去五年,约850名山东优秀高中毕业生被北大录取,同时已有843名北大毕业生赴鲁就业,其中选调生377人。人才回流,智力反哺,正成为京研鲁用的新动能。
“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专业的技术经理人。”山东驻京办党委书记、主任苑衍刚介绍,“我们依托山东科技大市场和京鲁融通中心,与工信部火炬中心、北京中关村智酷公司、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等联合培养高级技术经理人,省驻京办也协助引进高级技术经理人40余名。这支队伍将有效打通产学研转化堵点,为京鲁协同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从“产业朋友圈”到“人才朋友圈”,山东正在打造能聚人、留人、用人的成果转化生态。
京研鲁用,不只是“项目对接”,更是一场“系统工程”;不只是“机制驱动”,更是一场“人心工程”。一项项技术从“墙内开花”到“链上结果”,一个个项目从“对接成功”到“扎根生长”,协同的力量,正从纸面方案变为现实生产力。
机制“搭台”、项目“生花”、人才“唱戏”,一场“双向奔赴”的高质量转化,正在将“创新力”变为“生产力”,也将“潜力股”变为“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