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中原,叠翠流金。10月13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宾朋云集,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盛大开幕。这不仅是一场农产品与技术的展示,更是一次理念的碰撞。来自国内外的政要嘉宾、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龙头企业代表等300余人共襄盛会,勾勒出豫企出海、东盟入豫的粮农合作新图景。
谋合作,夯实共赢之基
农脉相连,使命共担。近年来,中国同东盟国家深耕农业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东盟国家是我们重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市场。这是我们首次来河南参展,希望借助郑州的地理与交通枢纽优势,从渠道对接、品牌展示、技术适配等方面积极拓宽宁夏特色农产品销路。”宁夏展区负责人哈矿武说。
合作意愿在签约环节化为具体行动。开幕式现场,21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涵盖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农产品贸易等多个领域。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河南)—东盟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联谊会正式启动,并发布《中国(河南)—东盟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联谊会倡议》,提出资源共享、联合攻关、人才互培三大目标,双方将共同打造区域粮农科技创新的新平台,为区域粮农合作注入持续创新活力。
探未来,勾勒农业新貌
在智慧农业与装备展区,科技感扑面而来。一台搭载5G通信模块的智能农机驾驶舱吸引众多目光——操作员在会展现场轻推摇杆,通过实时高清回传画面,精准操控着远在190多公里外的宜阳县莲庄镇莲庄村的无人拖拉机进行翻耕作业。
“我们与中国一拖联合研发的这套系统,依托5G专网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可以实现复杂地形下农机跨地域精准控制。”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解决方案经理王聪介绍。
从播种用北斗、植保靠无人机,到灌溉依赖物联网传感系统,河南正以数字技术重塑中原粮仓的生产方式。而这一转型经验,也通过本次大会搭建的平台,与东盟地区进行深入交流。
当天,中国(河南)—东盟智慧农业示范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落户于郑州农业发展集团旗下的郑州市黄河农场,将集成智能灌溉、智慧育种、智能农机等多项技术,搭建起河南与东盟国家农业领域技术交流、人才培养、贸易合作平台,成为河南对接东盟的农业技术展示窗口、人才培训基地与产业化合作枢纽。
凝共识,畅通发展之脉
此次大会远不止是促成交易和展示技术的平台,更是一个思想交流、政策沟通的平台。
开幕式上设置了“共同开创全球粮食安全新局面”“科技赋能粮农合作:现代农业创新与东盟发展机遇探索”等多场高规格主题演讲;当天下午,5场平行分论坛同步举行。围绕粮油产业发展形势、畜牧业国际合作、豫农优品品牌全球化战略实施等内容,中外嘉宾开展对话,共识不断凝聚。
从简单的农产品买卖,到共建农业示范中心、共享技术成果,中原大地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化、升级,必将迎来更加智慧、高效、共赢的未来。(河南日报记者 刘一洁)
上一篇:豫农优品的全球化之旅
下一篇:获释巴勒斯坦人曝狱中酷刑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