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陈 曦 姜鹏飞 吕 同
昨天,在位于嘉兴国家高新区的嘉兴雅港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款频选透波天线罩完成精密加工,“走下”生产线,将用于航空航天项目。
而在距离14公里外的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内,电磁安全与防护领域战略科学家沈忠祥正通过先进的模拟软件,对天线罩的性能进行优化。
“我们没有的,恰恰是他们擅长的。”嘉兴雅港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崔阳感叹,企业与北理工长三院牵手,是一场跨越学术与产业边界的“邂逅”,让原先传统工艺的天线罩,提升了产品性能,实现了从无到有。
校企“联姻”共克关键技术
走进雅港展厅,仿佛置身于材料博物馆,一个个结构各异的蜂窝造型有序拼接,轻盈却坚固。
这些材料是由一张张黄色的“纸”叠加而成,其卓越的力学性能、阻燃性和绝缘性,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香饽饽”。
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企业,从事芯材、蜂窝夹芯板材、全复合材料结构件及其他各类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行业。
2023年底,某前沿项目向雅港抛来了橄榄枝,设计生产频选透波天线罩,这让企业又喜又忧。
“企业成立之初,我们就开始研发、生产天线罩,那时候的天线罩是用来保护天线的一个壳,是最初代的产品。”崔阳指了指桌上的天线罩,从透波天线罩到频选透波天线罩,看上去只多了两个字,但项目技术要求极高,是新型飞行器上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
尝试过,但根本做不出来。
在雅港一筹莫展的时候,沈忠祥及智能电磁结构团队的到访给企业带来了希望。沈忠祥专注陆海空天电磁安全与防护重大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在这一领域深耕20多年。2023年11月,他刚回国,就通过人才引进就职于北理工长三院。
在浙江省委军民融合办公室牵线下,2023年12月,沈忠祥第一次参观雅港,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内用蜂窝材料制作天线罩的企业不少,唯独雅港的设计灵活性大。“雅港在蜂窝材料的表面做金属图案,很有意思。”
由于优势互补,双方一拍即合,在2024年初启动合作:北理工长三院负责仿真设计、搭建数模和指标分析,雅港则负责生产制造。
沈忠祥带着团队每天在实验室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不断迭代设计,建立数字模型,逐一攻克技术难关;雅港的技术骨干根据指标要求,做精产品,每周有5天在北理工长三院。持续作战3个月后,第一个频选透波天线罩终于“出炉”,实现“从0到1”的突破。
自主创新打通产研闭环
第一件样品的完成,让双方对产品研发有了信心。
雅港第一时间把样品送到了项目方进行测试,测试结果给了企业及北理工长三院团队当头一棒——测试没过,产品没有达标。
最大的困难来自产品的高精度要求。
“仿真设计是一回事,实际生产又是另一回事。”崔阳眉头紧锁,“我们自己做出来的样品检测已经达标了,可一到客户那里验收,总是出现不合格问题。有时候一批5件样品,甚至被退回3件。”
频选透波天线罩对产品尺寸精度、层间结合质量都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0.1毫米的偏差、0.1%的杂质含量都可能导致性能大幅下降。
更让人头疼的是测试环节。由于这类产品涉及航空航天领域,测试必须到国内少数几家权威机构进行,从材料到部件的全套测试费用超过百万元。“测试费用贵,但这是必要一环,测试排队往往都排到下一年了。样品做好了,却要等上大半年才能排到测试档期。”这是很多企业面对的难题。
即使愿意出高价,测试结果也常常出现令人困惑的情况——不同机构对同一样品的测试结果存在差异。
在北理工长三院的一个特殊实验室,仿佛置身于一个深邃的蓝色宇宙。这里还有个更贴切的名字——微波暗室,也叫吸波实验室。
20平方米的空间虽不大,却处处暗藏玄机。墙壁、天花板和地面,皆被通体的深蓝色覆盖,由上千块棱锥体结构构筑而成。这些看似普通的棱锥体,实则是电磁波的“隐形陷阱”,让室内形成近乎无反射的纯净环境。
“电子表面就放在这个窗口里进行测试。”在实验室中心,沈忠祥打开一个A3纸大小窗口,一侧是接收壁,另一侧是发射壁,可以测透波情况。去年,沈忠祥团队花了半年多时间建成了这间暗室,花费500万元,每一寸都凝聚精密工艺。
有了这个特殊实验室,就能帮助企业节省很多成本。
关键技术实现小批量生产
没达标,就做到达标为止。
双方细化分工,雅港负责优化制造工艺,提高产品精度和一致性;北理工长三院则根据测试结果不断调整仿真模型和设计方案。整整半年时间,双方在实验室与生产车间之间反复迭代,样品一版接一版试制,测试一次又一次进行……
转机出现在去年9月。最新一代样品在某型无人验证机上成功通过装机测试,性能指标完全满足要求。
产品联合攻关成功,让雅港正式跻身国内频选透波天线罩制造商行列,成为全国为数不多掌握该技术的企业之一。
今年6月,校企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雅港与北理工长三院联合成立电磁信息防护实验室,配备先进的测试设备和技术团队,决心解决测试费用高和数据准确性难题。目前,实验室正在装修中。
“今后,我们可以自己进行前期测试,将大大降低开发成本和周期。”崔阳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全程跟踪测试过程,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再也不用为等测试档期而耽误研发进度了。”
从2019年第一张透波罩小订单,到2024年频选透波天线罩的成功小批量生产,雅港用5年时间完成了一次技术飞跃。
傍晚时分,雅港车间里的灯光依然明亮,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层材料。如今,从他们的手中诞生的不再仅仅是复合新材料,更是中国制造向高端迈进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