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日,莱钢高中无人机社团活动室内上演了一场生动的“设备急诊”实战课。一批在日常训练中“负伤”的故障无人机,在社团成员的巧手与智慧下重获新生。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设备维修,更是一堂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的STEM教育实践课。
从“飞手”到“医生”: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
走进社团活动室,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往日无人机翱翔天空的景象,而是同学们围坐在工作台前,手拿螺丝刀、万用表、电烙铁,全神贯注地为“病患”诊断的身影。这些出现电机停转、飞行偏向、GPS无法定位等问题的无人机,成为了同学们最好的“教具”。
活动中,同学们分组协作,遵循“望、闻、问、切”的检修原则,通过观察外观,检查是否有明显的物理损伤,随后利用专业工具测量电路、测试电压,精准定位故障点。从更换损坏的螺旋桨和电机,到焊接虚焊的电路,再到重新校准飞控系统与传感器,每一个步骤都严谨而细致。
挑战与成长:在探索中收获满满
“我的无人机之前总是向一边偏航,一开始我以为是螺旋桨的问题,但更换后依然如此。”社团技术骨干分享了他的维修经历,“后来在组员的帮助下,我们通过电脑调参软件发现是其中一个电机的输出功率异常,最终成功更换了电调(电子调速器)解决了问题。这个过程让我对无人机的飞行控制原理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另一位成员也表示:“以前我只敢飞,不敢拆,怕弄坏了。这次在学长的帮助下,我亲手拆解并清除了云台上的一个顽固沙粒,让摄像头恢复了稳定。看到它再次平稳起飞的那一刻,成就感爆棚!”
育人初心:让知识与技能比无人机飞得更高
本次活动的指导老师王士国表示:“我们组织这次维修活动的初衷,是希望同学们不止于‘会飞’,更要‘懂原理、会维护、能创新’。无人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集成了机械、电子、编程和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亲手维修,学生们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深度探究的体验是任何课堂都无法替代的。我们培养的不仅是无人机飞手,更是未来的工程师和解决问题的高手。”
此次故障无人机维修活动的成功开展,充分展现了我校学子勤于思考、敢于动手的实践精神,也是我校无人机社团课程体系从“操作体验”向“深度探究”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据悉,未来该社团还将陆续推出无人机编程、航拍后期制作、行业应用探究等系列主题活动,让科技的梦想在更广阔的天空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