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布局智能育种,北京迈出坚实一步。10月12日,在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国际智能育种论坛上,“AI +畜禽育种协同创新平台”启动,加速实现精准选育。
论坛现场
创新平台由首农食品集团牵头,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百图生科、北京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等联合搭建。未来,各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基于畜禽种源、数据、技术和产业化场景四大优势,围绕智能表型测定和AI辅助基因组选择开展技术创新,实现畜禽全性状、全周期、全世代数据自动化采集,并应用AI模型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构建“采集-分析-决策”智能育种闭环,创新AI+畜禽育种新范式。
首农食品集团已在畜禽产业深耕70余年,在牛、猪、鸡、鸭等畜禽育种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所属相关畜禽种业企业悉数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成为北京种业之都建设和国家种业振兴的重要力量。
“我们持续加大育种数据的收集与开发利用,为品种选育和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首农食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企业以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养殖场、大数据中心为核心,构建“库-场-中心”种质资源数据库,积累超过数百万条种鸭数据、上千万条种猪数据、数千万条种牛数据和每年超过1亿条家禽育种数据。
人工智能迅猛发展,让畜禽育种产业迎来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通过大模型深度分析海量育种数据,智能育种已初步实现‘按需设计’,‘定制’已然走向现实。”该负责人表示,基于此,首农食品集团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依托自身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整合内外部优质创新资源,联合国内外顶尖的行业科学家团队,共同发起建立“AI+畜禽育种协同创新平台”。
未来,创新平台将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北京种业之都建设和国家种业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创新动能。
当日,论坛还发布“多基因编辑抗病育种新技术”和“牛单倍体干细胞育种新技术”两项科研成果。前者攻克了多基因编辑效率低的世界性难题,成功培育出可同时抵抗六种重大疫病的猪新种质。后者在国际上首次建立牛单倍体干细胞系(仅含一套染色体),成功创制世界首例单倍体干细胞基因编辑牛,破解了长期困扰行业的基因改良育种瓶颈,使得基因编辑牛出生率从不足5%提升到13.3%,大幅提升活体基因编辑效率。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