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淮晨报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滨湖科学城考察时的殷殷嘱托,持续激励着这座科创之城。
科技创新中蕴含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年来,合肥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成长路径,探索建立分层分类的梯度培育体系。通过对企业进行精准识别和动态评估,构建起“金种子—金娃娃—金凤凰”三层接续机制,从孵化到跃升,打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共培育“金种子”企业约500家、“金娃娃”企业198家、“金凤凰”企业20家。
孵化培育
“金种子”企业处于孵化培育阶段,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等原创成果转化形成,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但仍处在起步期,亟需早期资金、技术验证和市场对接等支持。
在“金种子”企业梯队中,安徽源州绿碳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典型代表。这家企业由安徽大学朱满洲教授团队与上市公司通源环境共同成立,团队以自主研发的金属团簇催化技术作价2708万元入股,打破传统高温高压工艺的限制,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成为安徽大学赋权改革后绿色技术产业化的标杆项目。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遴选约500家“金种子”企业。入选企业一般成立不超过5年,具备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团队规模不少于3人,并在高层次人才储备、核心团队持股比例、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等方面符合相应标准。
“‘金种子’企业是创新链的最前端,重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青年科研团队等初创力量,加快让实验室里的原创成果走向市场。”该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孵化和精准培育,让这些科研‘种子’在合肥这片创新沃土中扎根生长,成长为未来的‘金娃娃’‘金凤凰’。”
进阶成长
“金娃娃”企业是从“金种子”企业中成长起来的“进阶版”。它们在完成技术验证和小试阶段后,已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开始实现产品量产和商业化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从孵化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环。
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是“金娃娃”企业的一员,近期入选长城战略咨询“2025科创未来之星企业”。这家聚焦具身智能的创新公司,正以自研算法与整机的场景落地能力探索智能制造新路径。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具有清洁能力优势的全能家用机器人。”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品牌负责人王博文介绍,具身智能可理解为“有身体的人工智能”,它让机器在现实世界中执行任务,被认为是下一轮产业智能化的关键方向。
零次方以轮臂式机器人为核心产品,重点布局家庭清洁场景,研发的Zerith-H1机器人可实现马桶、浴缸、油烟机等复杂曲面的自动清洁,探索“从二维到三维”的空间智能应用。
王博文说,过去一年,企业在团队机制、算法系统与商业化落地上均实现突破,成功完成亿元级融资并启动市场应用。
“零次方的发展离不开合肥良好的创新环境。”王博文表示,市科技局在“三新”产品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并配套人才补贴、创新贷贴息等措施,为企业减轻成本、加速转化。
“我们正积极构建本土具身智能供应链,带动传统制造向新质生产力转型。”他说,“未来希望在新技术、新业态上形成示范,在创造新供给、激发新质消费力上实现突破。”
振翅高飞
“金凤凰”企业是在“金娃娃”企业基础上进一步跃升的成熟阶段,具备较强的行业影响力与示范带动作用,能够引领技术方向,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生态建设。
近期同样入选长城战略咨询“2025科创未来之星企业”的合肥中科科乐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是合肥仅有的19家“金凤凰”企业之一。
飞上枝头变“凤凰”的经历可谓艰辛。
“我们从实验室起家,一开始只有一间实验室、一套装置和几个人。”中科科乐常务副总黄煜坤笑着回忆。中科科乐的核心产品——乙烯基聚烯烃弹性体(EPOE),是一种可以让光伏板更耐晒、汽车零件更柔韧、塑料更结实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昶乐团队18年的研究积累,中科科乐把原本复杂昂贵的材料技术变得“能在自己家工厂里做”。他们改进了传统工艺,用普通装置、国产原料就能生产出性能更好的弹性材料,不再受制于进口技术。现在,他们的客户里已经有金发科技、比亚迪、阳光电源等行业头部企业。
技术有了,产业却难落地。
那时候,团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从科研走到生产的那一步:要建装置、要中试、要验证,环节多、资金压力大。
黄煜坤介绍,作为“金凤凰”企业,中科科乐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得到了合肥市的全周期支持。从研发到量产,政府提供了资金、资质和金融三方面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揭榜挂帅”等政策为企业提供研发、验证、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支持;新增研发补助、星火贷贴息缓解了资金压力;而在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潜在独角兽企业申报等资质提升上,市里还派出专人全程辅导。
从“金种子”的萌芽,到“金娃娃”的成长,再到“金凤凰”的振翅,一年来,合肥正以体系化的创新培育机制,为科技企业打造清晰的成长阶梯,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合新闻记者 卞怡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