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这片科教沃土上,一所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拥有70余年历史的医科大学,正以“临床+科研”双轮驱动,书写从实验室到临床、从论文到产品的“转化答卷”。国产“纳米刀”打破国外垄断、眼底药物转化金额破亿元……以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研究“三研联动”为核心支撑,天津医科大学正成为天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日前,记者走进该校,探寻其如何以医科优势赋能新质生产力,绘就健康天津新图景。
为何转?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时代叩问
天津医科大学校史馆里,一张张照片记录着首任校长朱宪彝的工作场景。上世纪50年代,他针对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展开系统性临床研究,最终推动“食盐加碘”成为国策。1951年建校伊始,朱宪彝就强调医学研究要培养能够切实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医务人才,服务于人民。
70余年后的今天,这所医学院校正面临新的时代考题。面对高端医疗器械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困境,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薛志孝深有感触:“比如不可逆电穿孔技术(IRE,俗称‘纳米刀’),一度被国外企业断言‘中国人5年之内不可能造出可以用于临床的陡脉冲治疗仪’。”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天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我们医科院校必须躬身入局。”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继辉说。今年初,我市发布《天津市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天津医科大学迅速响应,将科技成果转化列为“一把手工程”,出台系列成果转化促进措施,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堵点,畅通转化途径。
数据见证转型决心。“十四五”以来,该校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973项,科研经费总额突破7.5亿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75项,总合同金额达2.684亿元,多项成果的转化金额超千万元。13所附属医院近两年共承接临床试验项目866项,为全国7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提供支撑。“这说明我们的科研正在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郝继辉说。
转型背后,依靠的是坚实的人才支撑。“我们构建‘以才引才’‘杰出人才+创新团队’的引才模式,实现引才与育才并重。”天津医科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焦红兵说。目前,该校拥有国家级人才167人次、省部级人才245人次,增长数量与总量均居市属高校首位。
人才成长沃土培育创新硕果,青年科学家崭露头角。该校围绕高端人才、骨干人才、临床医学人才、博士后人才设立了10项人才计划。刘强教授获“科学探索奖”和“树兰医学奖”,艾玎教授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科学奖。“我们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全方位服务教师发展需求,让教师心无旁骛投身科技创新。”焦红兵说。
如何破?
构建医学创新生态的“天工”开物
近年来,天津医科大学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构建起“需求牵引—源头创新—转化落地—产业赋能”的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向上游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十四五”以来以学校为作者单位发表SCI收录论文14094篇,其中,中科院一区985篇;向下游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立成果库,形成学校、学院、大学医院“一盘棋”工作模式。
天津医科大学将天开园建设作为重大发展机遇,聚焦生物医药创新,充分挖掘科技创新和临床医疗资源,为我市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和产业化能力赋能。
2021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与鹰泰利安康医疗科技联合研发的“纳米刀”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款用于胰腺癌、肝癌等治疗的设备,通过高压电流实现肿瘤消融,将每次治疗费用从进口设备的20万元降至5万元。
“我们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做成。”薛志孝教授感慨。团队从底层元器件设计起步,历经10年攻坚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陡脉冲治疗仪,最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该设备已于2018年启动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覆盖全国70家中心,完成3000余例手术。首例肝门部位外科切除后复发的患者,经临床评估生存期预计至多6个月,经过该设备消融治疗后恢复良好,至今已完成80个月随访。目前应用该成果成立的公司位于天开华苑园,经历A轮和B轮融资,融资规模1.95亿元,投后估值21亿元。
“纳米刀”的成功仅是天津医科大学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目前,该校已有13个项目通过注册企业成功入驻天开园,涉及疫苗研发、药物研发、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该校药学院韩贵芳教授成立的天津星原新材料有限公司,落户天开园核心区。公司开发出光引发剂国产替代品,具有污染少、价格低、高效节能的特点。该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发展,截至目前产值超1200万元。
今年6月,由天津医科大学牵头,统筹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医院临床平台资源和龙头生物医药企业以及转化服务机构等52家单位组成的“天津市医疗创新联盟”正式成立。联盟聚焦医疗器械、检验诊断、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多中心临床试验和成果联合转化,形成了“政产学研医用”协同科技创新机制。
向何处行?
临床引领,书写医科转化“天津答卷”
丰富的临床资源是天津医科大学的突出优势。该校拥有13所附属医院,开放床位、门急诊量、手术人次、出院人次均占市属三级医院的40%—50%,其中1家医院达到国家监测指标等级A+,3家超过B++,为天津和全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
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该校将丰富的临床资源持续转化为强劲的创新优势。“十四五”期间,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共揽获82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众多科技成果成功落地转化,真正践行了“源于临床、归于临床”的理念。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李筱荣教授团队耗时7年开展实验室基础研究,成功研发出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的药物。该成果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还与博瑞泰(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1.05亿元的转化协议,成为学校首个破亿元的转化成果,不仅为科研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更有望为眼科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刘强教授团队提出骨髓免疫驱动神经免疫疾病进展的新理念并发现新靶点,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刊《Cell》,荣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基于此开发的人源化B细胞刺激因子受体单抗和CAR-T细胞,与顺昊细胞生物技术(天津)股份有限公司达成2500万元的转化协议,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进程。
去年7月,学校为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与武清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共同创新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建设天津医科大学武清科技园,推动该校优质资源导入,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下沉,促进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就地培育转化;开设“成果转化门诊”,通过“一对一”服务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和法律等问题;建立附属医院与科技园的临床转化衔接机制,设立专项孵育基金、“临床贷”、股份池等金融保障措施,加速专利授权、医疗器械注册证获取进程。
“我们要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人民。”郝继辉说。武清科技园将构建“1+3+5+N”全周期科创孵育平台,聚焦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产业培育全链条,打造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承载地、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
国际舞台上亦活跃着天津医科大学的身影。为积极服务国家上合组织合作倡议及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卫生健康合作战略,展现中国医疗公益担当,天津医科大学牵头发起成立“上合组织国家眼科联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开启“防癌健康上合行”国际公益行动,将我市医疗和科研创新推向上合组织国家。
从实验室到临床,从论文到产品,天津医科大学正以医科优势赋能新质生产力,绘制出一幅健康天津的生动图景。在这幅图景中,创新不是纸面词汇,而是惠及每一位患者的切实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