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惨遭背刺!AI圈迎来大变天,背后科技大佬趁机捞钱
“英伟达刚给OpenAI投了千亿,转头就被AMD‘截胡’?”10月6号这则消息,直接让美股炸了锅——AMD股价盘前暴涨25%,英伟达却跌了1%还多。这剧情反转得比美剧还刺激:前脚还在称兄道弟,后脚就“背后捅刀”,AI圈的“宫斗剧”这回可算演到高潮了。
表面是买芯片,实际是“利益捆绑”:1。6亿股认股权证的“阳谋”
这次合作最扎眼的,不是6吉瓦的算力订单,而是那1。6亿股AMD的认股权证。简单说,OpenAI能以极低的价格买AMD股票,最多能拿到10%的股份。但钱不是白拿的——得先帮AMD完成“任务”:先部署1吉瓦算力解锁第一波股票,后续涨到6吉瓦再接着给,还得满足AMD的股价目标和OpenAI自己的技术里程碑。
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你帮我成功,我带你赚钱”的“利益共同体”。对AMD来说,提前锁了OpenAI这个大客户,还能拿真实需求当“试金石”,直接改下一代芯片的设计;对OpenAI来说,既拿到了算力,又用期权对冲了芯片涨价的风险,简直是“两头占便宜”。
更狠的是AMD的预估:未来四年,单从OpenAI和跟着学的生态客户那儿,就能赚超1000亿美元。资本市场哪能不疯?AMD CFO胡正明直接放话:“这合作能带来数百亿收入,还能显著提升每股收益。”
AMD的底气:从“陪跑”到“叫板”的芯片硬实力
敢跟英伟达抢饭碗,AMD手里肯定有真家伙。这几年他们的AI芯片进步快得吓人:已经发货的MI355芯片,AI推理速度比前代快35倍,连英伟达的B200、GB200都能比下去,训练性能也不相上下。明年要给OpenAI用的MI450更狠——2nm制程,带432GB的HBM4内存,数据传输速度能到19。6TB/秒,比现在的型号翻了一倍。
更关键的是,AMD可不是只靠芯片硬拼。他们在服务器CPU市场早就逆袭成功了,2025年第二季度服务器CPU收入份额冲到了41%,跟当年英伟达在AI加速器领域的地位都能掰掰手腕。现在把CPU的优势往AIGPU上搬,软硬件协同的底子比不少新玩家厚实多了。
不过话说回来,部署6吉瓦算力真不是堆芯片那么简单。1吉瓦差不多要配套海量的供电、制冷设备,光散热和网络拓扑设计就能难倒一大批人。OpenAI把首波部署时间定在明年下半年,其实就是给双方留时间磨合供应链和软件系统——芯片再强,系统跟不上也是白搭。
OpenAI的算盘:左手英伟达,右手AMD的“算力自由”
最让人佩服的还是OpenAI这波操作:一边拿着英伟达1000亿美元的投资和10吉瓦算力支持,一边又跟AMD签6吉瓦的协议。这哪是“选供应商”,分明是在搞“算力双保险”。
以前OpenAI的算力95%都靠英伟达,等于把脖子伸给别人掐着——芯片一涨价、供货一延迟,模型训练就得停摆。现在引入AMD,等于多了条退路:不仅能跟两家砍价,还能把不同的活儿分给不同的芯片干。比如大规模训练交给英伟达,高并发的推理交给AMD,算下来能省不少钱。
更阴险的是,这招能倒逼整个行业变规矩。要是OpenAI能把两家芯片的系统理顺,其他公司肯定会跟着学,到时候芯片厂商再想搞“独家生态”就难了,必须得做“可替换”的产品,最终受益的还是OpenAI这种大客户。
不过OpenAI这么折腾也是被逼的。2025年上半年他们营收43亿,看着不少,却亏了135亿,是去年同期的四倍。更烧钱的是,到2030年他们要砸4500亿美元建服务器,这么大的窟窿,不把算力成本压下来、不找更多资本靠山,根本撑不下去。现在一边拿英伟达的投资,一边赚AMD的股份分红,简直是把“烧钱生意”做成了“资本游戏”。
最大赢家不是AMD?Oracle偷偷笑出了声
这事儿里藏着个“隐形赢家”——甲骨文。可能有人不知道,OpenAI的云基础设施主要都放在Oracle Cloud上,而AMD的GPU早就成了Oracle云的核心配置。等于说,AMD给OpenAI供的芯片,最后大部分都得装在Oracle的数据中心里。
这么一来,Oracle就成了“AMD GPU+OpenAI模型”这条新链条的枢纽,能跟“英伟达+微软Azure”分庭抗礼了。要知道Oracle的AI基础设施收入已经同比涨了300%,客户全是OpenAI、xAI这种顶级玩家,这下更是稳坐第二把交椅。
最慌的肯定是英伟达。以前OpenAI几乎是他的“专属客户”,现在要被AMD分走一大块蛋糕。虽然英伟达现在还领先,但AMD的芯片性价比越来越高,要是OpenAI用着顺手,其他公司肯定会跟风,到时候英伟达要么降价,要么加速出新芯片,不管选哪个都得出血。
AI圈的“新规矩”:单打独斗的时代结束了
AMD和OpenAI的合作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联姻,而是给AI行业立了个新规矩。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以后是“算力+资本+生态”的团战:AMD靠技术和股权绑住了需求方,OpenAI靠双线押注拿到了算力主权,Oracle趁机坐稳了云服务的位置,只有抱着垄断心态的玩家会被甩在后面。
而这场游戏的最终成本,其实会摊到每一个用AI的人身上——毕竟4500亿的服务器投入,迟早要从用户这儿赚回来。接下来就看2026年下半年那1吉瓦算力能不能顺利落地。要是成了,AI芯片市场就得变天;要是砸了,那OpenAI的千亿亏损窟窿只会更大。
但不管怎么说,“一家独大”的日子,是真的要结束了。
AI圈的这场“大变天”,本质上是算力市场的“权力洗牌”。AMD用股权绑需求,OpenAI用双线压成本,Oracle用生态卡位置,英伟达则被迫从“躺赚”转向“硬刚”。对普通用户来说,这未必是坏事——竞争越激烈,AI的成本越可能降下来,服务越可能卷上去。至于谁能笑到最后?2026年那1吉瓦算力的落地,或许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