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月球再有大发现,当年美国人给的月壤,的确有问题!
10月6日一条消息像烟花一样炸开:中国国家航天局和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宣布,嫦娥六号送回来的1935.3克月背样品里藏着大料。论文直接挂在《Nature Geoscience》官网,给全球天文学圈递上一记“惊喜上钩”。
这回的对比对象不止一条。半个世纪前,美国阿波罗计划带回整整382公斤月壤,还象征性挑出1克送给中国。体量差距摆在那儿,可真正戳到月球“隐秘心事”的,竟是这边刚归来的两斤多土。美国那一大仓库里的宝贝,反倒多年没掀起类似波澜,现下还回过头来想借中国样品一用,场面有点尴尬。
话说回来,中国科研团队出手够细。主力是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他们把月壤里的单斜辉石、斜长石拆开揉碎,分别塞进三把“温压尺”——单斜辉石单矿物温压计、单斜辉石-熔体平衡温压计、斜长石-熔体平衡温压计。再配合岩石学数值模型,把结晶全过程重走一遍,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结果出炉:月球背面月幔结晶温度大约1100 °C,比正面整整低100 °C;潜在月幔温度也只有1400 °C,同样比正面少100 °C。为了核对,他们又调卫星数据测了几片远端玄武岩,差值落在70 °C上下,吻合度高得让人挑不出刺。
温差这么明显,立刻把困扰学界多年的“月球二分性”推到了聚光灯下。月球正面“月海”占面约30 %,背面却才1-2 %;再加上放射性元素南北分布不均,种种谜团原来与热状态脱不了干系。中核集团的李子颖早说过,弄清这100 °C落差,就等于摸到月球演化那本老账簿的扉页。
更巧的是,嫦娥六号的着陆点挑在了南极-艾特肯盆地——月面最大撞击坑,也是深部物质“露底”的地方。换句话说,这两斤多月壤像钥匙一样,直接拧开了月球深层的保险箱。
别忘了,嫦娥五号两年前在月球正面捧回样品,证明20亿年前那儿依旧有岩浆活动。如今背面数据补位,表里呼应成链,中国手里的“月球履历”渐渐从零散笔记变成了整册档案。
反观美国。阿波罗时代的样品最多追溯到30亿年前的古老玄武岩,近10亿年的演化空白一直悬着。连当年送来的那1克,中国科研人员只验出三斜铁辉石等典型矿物,看不到任何温度或含水线索。是技术欠火候?还是故意挑了“单调”样?如今对照嫦娥六号的结论,疑点只多不少。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一面盯着中国月壤开口要样品,一面对自家NASA仓库加了层层权限。关键段位的阿波罗样品截至现在仍未完全开放,学界想排队都得“抽号”。反差之下,中国不仅公开数据,还把采样坐标、分析方法全亮给同行,谁都能拿去复算。
月球研究是一场长跑,不是谁家藏几袋土就赢了。这1935.3克新样品让月球故事翻到下一章,也让大家看清,真正拉着全人类往前赶的,是共享,而不是把宝贝锁进保险柜。随着后续探测计划继续上路,月球那本几乎空白的“背页”,终于开始出现实打实的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