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特色民宿。李利国 摄
舞钢市尚店镇大黄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亚东走访退役老兵五保户。
郏县冢头镇南三郎庙驻村第一书记王海民骑着三轮车走访群众。
鲁山县辛集乡程东村留守儿童在党建综合体学习。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平顶山市委组织部供图
一大早,舞钢市尚店镇大黄村的环村路上,晨雾还未散尽,几位老乡已经在悠哉地绕村遛弯。“以前一场雨,鞋底能沾一斤泥,现在甭管刮风下雨,脚底下踩着都踏实!”76岁的李大爷边走边比划。
几个月前,这条500米不到的土路坑洼不平、两侧杂草疯长,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土。如今,道路整洁如新,路边种着景观树,晚上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村民的心情也随之明亮起来。
“路修好了,村民笑了,我才算心安。”驻村第一书记张亚东说。这条“民心路”,源于驻村第一书记张亚东推动的“三化工程”——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夜间亮化。他用20万元专项资金,带领工作队改造重点路段,栽植景观树木750余棵,240盏太阳能路灯正有序安装,将实现“四季常绿、出行有光”,让村民彻底告别“摸黑走路”的日子。
从“驻下来”到“助起来”,张亚东的故事正是平顶山市建强驻村第一书记队伍,助力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平顶山市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原则,抓好驻村干部轮换调整,加大市级选派力度,推动帮扶力量向薄弱村倾斜,目前全市共选派677名懂基层、接地气、能干事的机关干部扎根一线、贡献力量。
一沓民情笔记,是他们的“标配”;一身田间泥尘,是他们的“行头”。他们中有的带着图纸架灯修路、有的引进企业发展项目、有的家长里短代跑代办……一件件为民小事,只为同一个愿景:让乡村走向振兴。
建强组织一面旗帜促振兴
“以前开党员会都凑不齐人,现在活动室经常有人来!”说这话的是鲁山县辛集乡程东村党支部书记。他口中的变化,得从驻村第一书记刘磊说起。
刚驻村时,刘磊发现这个程东村阵地老旧,党员流动性强、参与度低,大家对“组织生活”更多是敷衍而不是向往。为了扭转局面,他筹措6000余元经费,设立集党建活动、阅览、调解、来访接待等功能于一体的党建综合体——既是党员学习的“充电站”,又是群众说事的“暖心屋”。
“我就想让党员来这里像回家一样舒服。”刘磊笑着说。
他一边建场所,一边建机制。建立党员微信群,每周定时推送党建知识,让20余名流动党员“身离村,心在党”,党支部“散兵游勇”的状态开始收拢;组织“我和党的故事暨党建知识竞赛”,发动30多名老党员带头参与,讲入党经历、说家乡变化,重温初心使命。
“现在村上有啥事,大家第一反应是‘咱支部怎么看’,这风气,是真变了!”村干部说。
要让第一书记们尽快上手、融入乡村、干出成效,光有干劲不够,还得有“工具包”和“充电桩”。
平顶山市委组织部牢牢锚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这一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市级统筹引领作用。精心编制“重点任务指导清单”“驻村工作手册”“政策汇编”三份“实用宝典”,一一明确政策要点、工作流程、职责边界,让第一书记“按图索骥、照单落实”。同时,组织上一轮表现突出的驻村第一书记组成访谈组,深入各村,与新任驻村第一书记面对面“拉家常、问情况、教方法”,在访谈中既压责任、又教路子,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让一线经验在驻村第一书记之间“流动”起来、实战能力强起来。
在鲁山县马楼乡贾集村,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员学习会正在地头召开。十几位党员围坐在玉米地边,一边干农活、一边听驻村第一书记陈晓慧讲“第一议题”。有人笑着说:“讲得这么明白,地头都快变成课堂了。”
面对党员学习动力不足、政策听不懂、文件没人翻的现实,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和村党支部一起,琢磨出一套“土办法”:每周固定学习“第一议题”,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金句讲起,把大政方针讲成“庄稼人听得懂的贴心话”;把“三会一课”搬到田间地头,一边看苗情,一边讲党课,用乡音说实话,句句说到心坎上。
“学得进、听得懂、跟得上,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党员状态。”陈晓慧说。
从建强阵地到激活队伍,从规范制度到创新载体,驻村第一书记们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推动党组织战斗力显著提升,真正践行了“建强一个支部、带动一村发展”的使命担当。
产业兴旺托起强村共富梦
在舞钢市杨庄乡晁庄村,一座人造板材颗粒加工厂已正式投产运营。厂房里机器轰鸣,运输车穿梭往来,20多位村民在车间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这个总投资3000万元的项目,年产颗粒能达4万吨,年利润40余万元,成了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的“新引擎”。
项目从引进到落地,每一步都凝聚着驻村第一书记张朝阳的心血。前期招商对接,他跑企业、讲政策、协调手续,光是项目规划书就修改了十几稿;施工期间,他坚守一线,协助办理电力手续、协调群众用地,事无巨细,尽心尽责。
2024年恰逢驻村干部轮换期,面对刚刚起步的项目和村民的殷切期待,张朝阳没有选择离任,而是主动请缨继续驻村。他说:“项目才见雏形,这时候走了,辜负了村里人盼了这么久的希望。”在他看来,驻村不是挂名,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如今,厂房建起来了,项目转起来了。张朝阳还推动村集体经济和企业捆绑式合作,由村集体统一组织废弃物收购、提供装卸服务,年底按比例收取服务费用。村集体有了稳定增收渠道,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红利切切实实落在了百姓口袋里。
“不是只引一个项目来,而是要扎扎实实推动见效,让老百姓真正受益。”张朝阳守住的是一份担当,也是一份责任。而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不仅需要能干会干的“实劲儿”,也需要因地制宜的“巧劲儿”。
在鲁山县赵村镇宽步口村,驻村第一书记马亚龙就把“巧劲儿”用在了一块块不起眼的石头上。
入村之初,他在走访中发现村里河滩、水渠边堆满了造型各异、纹理自然的石头,虽无人问津,却颇具美感。一个念头由此萌生:能不能把这些“无用之石”变成产业载体?
说干就干,他把这份设想带回派出单位——平顶山技师学院,学生们发挥专业所长,把石头当“画布”,一笔笔绘出人物花鸟、文化图腾,一块块“石绘”作品跃然呈现。
马亚龙并不满足于“画得好”,更想把“画得好”变成“卖得好”。他结合村庄传统的“马王爷”祭祖文化,设计系列石绘文创产品,计划借助学院电商资源开拓销售渠道,让石头走向市场,也让文化走出村庄,把“冷资源”转化为“热产业”。
乡村振兴的路径未必要“高大上”,也可以从脚下的一块石头、一道文化符号、一项专业特长出发,落小、落细、落到实处。
选好一个人,就能带活一个村。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命题,平顶山市组织开展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电商直播等专题培训46期、5025人次,不断提升乡村干部发展经济、经营乡村的能力水平。新轮换以来,全市驻村第一书记累计推动落地项目103个,助力村集体增收368万元;其中18名书记探索“直播+农特产品+村集体”模式,通过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为家乡带货,2025年销售额达到679.6万元。产业“造血”既鼓了百姓腰包,也为乡村发展蓄足了后劲。
治理提升织密幸福安居网
“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这是汝州市蟒窝村村民最近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村里多年的矛盾“老账”有人管,新冒出来的小纠纷也不再升级,背后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胡兆伟的一项“巧思”——三级网格化排查化解机制。
蟒窝村的难题不在表面:历史遗留问题多,新问题又“来得快、处理慢”,一度处于信访高压状态。面对这一问题,胡兆伟把治理思路从“坐等上报”变为“主动上门”,将全村划分为13个网格,干部、工作队和网格员定期入户走访,逐户排查、登记台账、限时销号,一场“减存量、控增量”的基层治理行动就此展开。
上半年,蟒窝村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4起,新纠纷、老矛盾都在“格”中一一化解,村民笑着说:“以前一吵就是上访,现在书记上门把事讲明白,咱也不窝火、不跑腿了。”
秸秆禁烧季一到,叶县常村镇养凤沟村的麦田火点总是让人提心吊胆。驻村第一书记芦俊岭干脆把炕搬到了地头,白天入户宣传、夜里值班巡逻,连续几天连觉都没睡囫囵。整个禁烧季,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麦田火情10余起,切实守护了群众平安与蓝天净土。
在汝州市焦村镇段村,驻村第一书记胡凯盯上了村部旁边那块荒废地。那里杂草丛生、堆满垃圾,村民都绕着走。胡凯拿来图纸、搬来工具,带着村干部、村民、志愿者,一块砖一铲土地干了一个月,把这里打造成村里人的小花园。现在,老人坐着纳凉、小孩奔着嬉戏,有村民感慨:“书记把荒地变成了风景。”
从化解群众“心疙瘩”,到守住田野“蓝天净土”,再到荒地蝶变“打卡地”,驻村第一书记们不靠大动作、不喊大口号,就靠一桩桩具体事、一件件暖心事,把乡村治理做到了群众心坎上,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基层治理不是摆在案头的一纸文件,而是落地成为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日子。
为进一步提升治理实效,平顶山市持续推进基层治理场景应用创新。平顶山市委组织部围绕城市特殊区域治理、农村难点问题治理、专属网格类型治理等7类52个场景“揭榜挂帅”,引导驻村第一书记在实战中出招破题,再把经验沉淀为制度、推广成样板,把治理难题一个个化解在“最前线”,让群众可感可及,得实惠、见变化。
为民服务点滴实事暖人心
“杨书记请的医生水平高,在家门口就能看大病。”在舞钢市尹集镇苇子园村,驻村第一书记杨莉带来的不仅是医疗资源,更是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守护。
为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她将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痛点作为突破口,积极引导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基层。医生走进村部、义诊送到村组,就连哑巴洞、何庄等偏远的村民组也有了上门诊疗服务;中医专家进村理疗、答疑解惑,不少村民现场受益、当场缓解病痛。
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一位监测对象回村后因脑出血急需系统治疗,却因康复周期长、医疗衔接难等原因迟迟无法住院。她立即与多方沟通协调,最终促成市医院妥善接诊,确保治疗不间断、照护不断档,及时为患者送上了安心丸。
一份份协调记录,一次次实地奔走,是她为民服务的真实缩影;一句句“医生啥时候再来”的期盼,是群众对她的信任回应。杨莉用实干为群众撑起健康伞,也用真情将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在郏县冢头镇南三郎庙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海民则是用一辆三轮车,载起了村民的满满信任。
刚入村那阵子,王海民吃过不少闭门羹。可他没气馁,坚持用实事“破冰”:自掏腰包买来电动三轮车,农忙时帮留守老人运粮、抢收,日常里送水、巡防;谁家灯坏了、谁家门掉了,他一声应、一趟跑。渐渐地,群众话多了、门开了,信也立起来了。
哪怕是监测户换一盏灯、老人屋里添一床被褥,王海民都记在心头、办在手上。慢慢地,村里人给了他一个特别的称呼——“三轮书记”。一路车辙,连通了他与群众之间的“连心路”。
一桩桩小事看似平凡,却精准回应了群众最关切的难题,也在一来一往中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
为推动驻村第一书记联系服务群众走深走实,平顶山市委组织部持续开展“三认”(认人、认门、认事)专项行动和“夏日送清凉”活动,推动驻村第一书记沉到一线、干在实处,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传递温暖。2025年以来,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共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242件,用真情实意架起“连心桥”,也用点滴实干托起了乡村生活的温度与底气。
从党建引领的先锋队,到产业发展的主心骨,从乡村治理的主力军,到服务群众的贴心人。一批又一批驻村第一书记,正在广袤乡村接续奋战、深耕实干。
乡村振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平顶山市将持续建强用好驻村队伍,让“第一书记”不仅是一项制度安排,更是一面奋进旗帜、一股向上力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行稳致远、奋楫争先。(河南日报记者 张海涛 河南日报通讯员 张恒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