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年仅29岁的杨南生从英国归国,带着他在曼彻斯特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各向同性金属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尽管他可以留在英国,获得高薪的研究职位,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从1950年开始,杨南生带着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任命书,先后在上海、四川泸州、内蒙古等地,领导了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致力于中国火箭技术的自主研发。在那个充满激情和挑战的年代,他作为技术负责人,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代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两级发动机等十余种固体火箭发动机,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人们已广泛了解,运载火箭不仅仅是用于发射卫星,它的发动机技术还决定了洲际战略导弹的射程,杨南生的专业知识在中国核力量建设中至关重要。随着“两弹一星”的相继问世,杨南生的团队还参与了“长征1号”运载火箭的末级发动机研发,以及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等多项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开发。
除了在科研领域的成就,杨南生还为祖国培养了大量人才。1978年,他应西北工业大学邀请,开设了塑性力学和弹塑性断裂力学等课程,培养了近20名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即使在众多杰出的科学家中,杨南生也因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无私奉献,赢得了同行的高度评价。钱学森曾说:“在几位副院长中,杨南生是最有水平的。”
然而,尽管事业成功,杨南生的个人感情生活却一直不太顺利。他的原配妻子莘耘尊是一位建筑学专家,因患癌症早逝,杨南生深感失落,几十年里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忽视了个人生活。直到1984年,他遇到了27岁的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并且在采访中与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当时,由于杨南生的工作高度保密,社会上对他几乎一无所知,张严平起初对这位年长的科学家心存敬畏。然而,他们在一番深入的交谈后,彼此的兴趣和志向让两人迅速拉近了距离。从此,他们保持了频繁的书信往来,感情逐渐升温。
尽管张严平的父母起初对这段关系表示担忧,认为杨南生年纪太大,可能很快就会离世,不希望女儿以后独自生活,但在了解杨南生的贡献后,他们最终默许了这段感情。1986年,杨南生与张严平结为夫妻。婚后,他们彼此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在夫妻关系中,杨南生展现出了他内心柔软的一面。他写信给妻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她的思念与深情,尽管他已经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但信中的文字却带着年轻人的真挚与热烈。两人通过信件交流,对三毛、琼瑶等文学作品的讨论,以及对音乐、诗词的共享,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虽然杨南生已经是国内知名的航天专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他始终保持着朴素与高雅,远离了功名与浮华。张严平也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新闻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她获得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等多个荣誉,证明了她不依赖于丈夫的光环,而是凭借自己实实在在的奋斗取得了成功。
杨南生的身体因多年在艰苦环境下工作而日益虚弱,但他在获得爱情的滋润后,竟然延续到了92岁,长寿得比张严平的父亲还要久。29年相识,27年相伴,他们的爱情历经岁月的洗礼,始终未曾改变。
为了纪念丈夫,张严平将两人的故事写成了《君生我未生》一书,全面记录了杨南生的传奇人生,以及他们共同度过的宝贵时光。这本书出版后,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与好评,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这段跨越年龄与世俗的爱情传奇,感受到杨南生对祖国的无私奉献与他卓越的科学成就。
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不仅展现了科学家为国家作出的杰出贡献,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关于真爱与灵魂高尚的深刻讯息。杨南生与张严平的爱情,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清澈、高洁,永远留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