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用自身选择演绎了一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大戏,什么是“祸从口出”?相信郭台铭现在是彻底明白了!
1988年,当时的富士康,还是一个小作坊,公司的规模也只有十几个人吧,但进入深圳,一切就开始变了,郭台铭凭借着当地的扶持政策快速站稳脚跟,并搭上了苹果这棵大树,摇身一变,成为了国际代工大厂。
然而,或许是成功来的太突然,郭台铭也开始飘起来了,忘记了来时路。在一次媒体采访中,郭台铭就说了一句话——给大陆赏饭吃。意思就是,他在大陆办厂,带来了就业机会,是富士康给大陆这数十万的劳动力赏饭吃。
实话实说,当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就飘出了三个字——怎么敢!尽管郭台铭说的是部分事实,但这些机会是怎么得来的?富士康是怎么起来的?都忘了吗?没有中国市场,没有政策扶持,富士康能走到今天吗?难道因为攀上了苹果这朵高枝,就瞧不上中国市场了吗?
事实上,郭台铭就是这样想的,在中美之间,在中企和外企之间,他早就做出了选择。还直接赴美建厂,甚至将生产线转移到了印度、东南亚,目的很明确了。
按照计划,富士康要将中国的成功模式照搬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但事实证明,这个计划是失败的。不管是美国还是东南亚,都不会让富士康有好日子过。作为一个“外人”,富士康在印度、美国的发展本就不受待见,处处受制。再加上外国人的工作效率极低,也不可能像在中国大陆一样,为了赶工没日没夜的加班。罢工是家常便饭了,更别提承诺的补贴能否到位了。
在多次碰壁后,富士康终于是扛不住了,海外的代工厂都遇到了阻碍,其主要产能还得依赖中国大陆的工厂。这不,最近郭台铭参加集团的动工活动时的神情和态度都变了,看不见趾高气扬的样子,变得更加谦逊和低调了。这是不是应了那句——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了。这下中国大陆没饭赏了,得“讨”着要了吧?
还有一个消息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有报告指出,富士康在iPhone17系列赶工的旗舰,出现了“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这说明了什么?只有在中国大陆工厂,员工才会加班加点的赶工,在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实现。富士康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依然高。
但富士康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呢?已经逐渐被取代了,它空出来的份额,多得是企业要争抢。立讯精密、比亚迪等快速扩张,正在逐渐取代富士康。而且中国制造也在向中国智造转型和过渡,相信未来中国智造会改变世界对咱们的刻板印象,重夺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