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上的追梦人
低头赶路
敬事如仪
采访主人公
肖喆煜
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肖喆煜,中共党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智育和综测成绩均位列专业第一,荣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优秀研究生等多项荣誉。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会议IFEDC发表研究成果,并在阿布扎比SPE大会进行口头报告;参与发表EI及中文核心等多篇论文,曾获百度搜索创新大赛国家级团体一等奖、北京市职业规划大赛银奖、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三等奖等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
科研逐梦:从实验室到国际舞台
1
进入研究生阶段,我将研究重心放在油气开发领域的智能预测与优化,尤其是CO₂驱油与多输入LSTM模型在产能预测中的应用。从调研文献、整理数据,到搭建模型、反复调参,每一个步骤都在不断打磨我的科研思维与耐心。
在导师和团队的支持下,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FEDC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并参与EI和中文核心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涵盖多输入LSTM预测、CO₂驱油机理模拟等方向。每一篇论文的背后,都是数月的持续优化与反复验证。
我受邀前往阿布扎比SPE大会进行口头报告,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这是一次从“在实验室默默攻关”到“在国际舞台自信发声”的跨越,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能源行业发展的信念。
科研不仅让我掌握了更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让我明白——每一次数据的偏差、模型的迭代,都是通向真理的必经之路。站在国际舞台上,我看到了中国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无限可能,也希望将自己的研究与全球能源发展趋势相结合,贡献属于中石大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赛场磨砺:用实力证明自己
2
2023年至2025年间,我先后斩获百度搜索创新大赛国家级团体一等奖、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三等奖、北京市职业规划大赛银奖、大英赛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在竞赛中,我不仅积累了跨领域的技术方案设计与实现能力,更学会了在时间压力下高效协作与快速决策。
一次次的比赛,让我更加从容地面对未知挑战,也让我在交流与展示中培养了自信与表达能力。这些经历不仅成为我科研道路的助推器,更让我在未来职场和社会实践中拥有了应对复杂问题的底气。
产业实践:数据赋能能源未来
3
在项目中,我协助编制多份行业标准材料,参与多轮专家沟通与评审,使成果具备可推广性与规范性。这不仅让我看到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的全过程,也让我深刻理解了技术落地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此之前,我曾在百度智能云参与大模型数据分析,主导搭建业务看板、开展年度经营复盘和竞品分析,为ToB场景智能化提供方案;也在字节跳动参与AI大模型需求分析与数据标准制定,推动平台数据质量优化。这些跨领域的实践经历,让我在能源与人工智能结合的道路上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加立体的能力体系。
无论是在能源科研一线,还是在互联网大厂,我都切实感受到数据与智能技术对行业的变革力量。未来,我希望能将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与能源行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让数据驱动的智慧决策在更多产业场景中落地生根。
全面发展:多彩校园与集体荣誉
4
在研究生生活中,我积极参与“红色1+1”党建活动,前往昆仑数智参观学习,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与企业党员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力量,这不仅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也让我在科研和生活中更加笃定前行。
我坚持在科研之外保持多样化的兴趣与体验——参加校运会、趣味运动会、游泳比赛等文体活动,既锻炼了体魄,也收获了友谊;参与“先行者心理健康校园行”,用行动传递积极心态与关怀;宿舍获得“最美宿舍”优秀奖,展现集体生活中的协作与温暖。
在课业与科研之余,我积极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包括证券从业资格证、阿里云ACA认证、计算机二级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与职业竞争力。这些学习与积累,让我在面对未来的多元化发展路径时更加从容。
收获与感悟
5
回首研究生阶段的点滴,我更加坚定了那句“低头赶路,敬事如仪”。在科研中,我学会了如何与数据对话、与模型较劲,也学会了在失败中寻找突破口;在竞赛与实习中,我体会到跨领域思维和团队协作的力量;在党建与校园活动中,我收获了信念与情怀。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成长的积累;每一段经历,都是未来道路上的底气与自信。科研教会了我耐心与专注,实践让我更加务实与落地,全面发展的经历让我坚信——不设限的人生,才能走得更远。